原标题:“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外嘉宾“良渚论坛”深入研讨
11月25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与会嘉宾围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音乐精神的递进——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活动以“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为主题,邀请50余位国内外知名考古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揭牌仪式和中日联合考古系列研究成果出版签约仪式。
考古工作运用现代技术保护文化遗存、传承人类智慧,让灿烂的历史文明惊艳现在、昭示未来。论坛上,来自10个国家的31位专家学者围绕气候与环境、资源、生业和水管理等主题,对文明起源、文明演进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表示,学者们的研究地区广泛、领域多元、角度涵盖全面,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有了比过去更深入的进展。
论坛现场,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共同发起成立的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正式揭牌。
文学可以跨越山海,让世界连接起来。
在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作家、学者共话文学创作,共促文化交流,共探文明互鉴。
“作家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更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表示,尽管不同地域的语言和习俗各不相同,但文学的力量足以跨越一切的障碍,让人类的心灵紧密相连。
文学的共鸣,不局限于语言、空间、地域。“能打动中国读者的文学作品,一定也能打动阿根廷读者。”阿根廷作家安娜·玛丽亚·舒亚表示,文学创作基于人类的喜怒哀乐这些共同的情感,也由此引发大家心灵上的认同。
中外文学在互鉴创新中美美与共。中国科幻作家贾立元表示,无论是鲁迅还是金庸,他们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从东西文明互鉴中获得的思考,祝愿每一位作家同行都能在文明的交流中创造出新的文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中外音乐家对话”平行论坛以“音乐精神的递进——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为主题。来自五大洲12个国家的37位专家,围绕“古代音乐艺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与艺术未来发展”两个议题,结合自身所涉及的音乐创作、表演、教育、考古、产业等领域,进行热烈交流。
“无论是我国的音乐精神还是外国的音乐精神,这些音乐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互鉴中所需要相互了解、碰撞和交融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表示,“良渚论坛”让中外音乐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精神上的殊途同归。
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音乐家泽维尔·布维耶表示,希望今后能来中国进行更多艺术交流,在两国的艺术家、乐团、音乐学院间达成更多卓有成效的交流成果。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示活动和“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李中文 江 南 刘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