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潇予
又到一年食菌季,云南已陆续进入野生菌繁殖生长和销售的季节,也是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野生菌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预防食用有毒野生菌中毒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云南是野生菌生长的天堂,也是食菌爱好者的最佳美食地。一场透雨后,云南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吃菌去了”。但是,即便云南有占全国90%以上种类的可食用野生菌,却也有2000种左右“不可食用”或者“不知道可否食用”的菌,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难以估计的危害。
“吃了伞伞躺板板”,类似这样的地方顺口溜,揭示了野生菌在鲜美口味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尽管有些毒菌毒性较低,人中毒后症状也较轻,但有些毒菌则毒性极高,甚至含有多种毒素,极有可能致人死亡。而很多毒菌毒素,恰恰又处于未知状态,盲目尝鲜难保不成尝险。
保障野生菌的食用安全,不能仅限于“口口相传的采摘经验”。要有相对更为专业权威、且有一定机制保障的“硬措施”。入夏以来,云南各级各地食品安全部门接连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通告,疾控部门组织实施有毒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防控管理,媒体也通过多种渠道平台,广泛进行宣传警示。但切实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防止人们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造成中毒事件,既需相关职能部门要守土尽责,也期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谨慎尝菌”才是实现吃菌自由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谨慎对待这份鲜美,才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最好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