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三支一扶”人员:青春在战“疫”中闪光
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个紧急电话,一条召回短信。在家过年的“三支一扶”人员告别家人,迅速返回岗位,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支一扶”是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在这场战“疫”中,云南“三支一扶”人员始终与党同心,与民为亲,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支一扶”志愿服务的初心与使命,让青春在战“疫”中闪光。
孟远滢(左)在疫情监测点值夜班。(供图)
——他们是“战斗员”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们岗前培训的誓言,更是我们‘三支一扶’人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先上!”疫情发生后,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干。
在昆明市西山区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名“三支一扶”人员主动请战,经短暂培训后,迅速投入疫情防控战斗,对湖北籍和有武汉旅居史的人员进行面对面随访,体温监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工作。2月6日晚,5人在得知昆明市组派护理专业医疗队援助湖北的消息后,再次请战,有临床经验的郑东、周芳菊符合条件顺利通过报名,“虽未能如愿到湖北支援,但在社区也一样战‘疫’”。
孟远滢原计划过年回老家陪伴家人,1月23日白天回到家中,晚上就接到是麻栗坡县董干镇中心卫生院的通知——取消休假。“疫情就是战斗号令,我身为医护人员,必须返回一线。”她说,家人的支持是她战“疫”的最大动力。
受疫情影响,买不到回程的车票。第二天一大早,孟远滢的丈夫开车送她返回卫生院。刚到卫生院,任务就下来了。她与其他几位医护人员负责两个村的疫情防控值守工作,白天为出入群众测量体温,宣讲疫情防控知识;晚上轮班值守,3个小时换一班,困了只能就近打个盹。她说:“虽然忙碌,但很充实,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就是我的骄傲。”
“三支一扶”人员在进行消毒工作。(供图)
——他们是“警卫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李学军同样是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告别家人走上战“疫”前线的。临行前,母亲反复叮嘱:“到了岗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晚上天冷多穿点衣服……”
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广南县旧莫乡卡点防控排查,这里是进出广南县城的主要通道。每天每时每刻,只要有人员、车辆经过,李学军和战友们都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查登记,哪怕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保持高度警觉。“疏漏就意味着风险。”他们知道,疫情防控,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村民见他们通宵达旦守卡,夜晚便在自家房前点亮一盏灯,“你们辛苦了,没有什么能帮忙的,就让这盏灯照亮你们工作吧。”
毕文茸,一名彝族党员。在傣族聚集的武定县东坡乡,许多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和留守老人成了这次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防控期间,毕文茸走村串寨,挨家挨户排查登记,用普通话和傣语通过村里的大喇叭不间断地播报疫情相关新闻和防护知识。
一些老人听力不好,无法听清广播内容,她就把傣语版的广播内容下载到手机,每到一户,就用手机播放给老人听,帮助他们掌握防护知识。她说,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做好了细节小事,才能筑牢疫情防控的屏障。
杨思仪(左)在分发物资。(供图)
——他们是“调度员”
后方做好保障,前方才有力量
1996年出生的杨思仪,2019年招募到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镇综合执法队工作,是全镇最年轻的职工。
半年才回家一趟的杨思仪,除夕夜告别家人,连夜驱车200多公里赶回麻栗镇。按照镇里的安排,她的“战位”在指挥部办公室,当起指挥部的“大管家”,负责上传下达、管理分发物资、车辆调度、收集整理17个村(社区)每日防疫动态等工作。
平日在家享受父母宠爱的“老幺”,战“疫”期间,杨思仪与全镇干部职工一同奋战。她说,后方做好了保障,前方战“疫”才会更有力量。
和石文得知乡镇即将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后,主动申请返岗。1月24日至今,他一直承担着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党政综合办工作,排查统计返乡人员信息、草拟工作通知、上报疫情防控工作信息等。他说,上传下达工作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能马虎。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云岭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三支一扶”人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并肩作战,他们正在工整地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抗击疫情、青年先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