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航总医院抗疫实录 | “生死赛跑中,连害怕的时间都没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长江航运线上有这样一群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走在最前线,为了人民的健康义无反顾,成为最坚定的“逆行者”。他们挺身而出、扎实工作、执着坚守,以担当与实干诠释着初心使命,以拼搏与奉献扛起了一面“抗疫先锋”大旗。
许绿叶:我不能离开 更不能倒下
疫情就像漫卷人间的沙尘暴,来势汹汹。而医生,就像在沙尘暴中顽强生长的绿叶,托起病人生的希望。
“我不能离开,更不能倒下!”年近六旬的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正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1月9日,医院突然来了一位71岁高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陈某,许绿叶立刻安排给老人拍片检查。看到片子的那一刻,在场的医生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阅片灯下,患者肺部整个都是感染形成的白色。情况紧急,必须马上上呼吸机。
“我还能不能出去?我还能不能活?”陈某拉着许绿叶的手,泛着泪光的眼睛里满是绝望。
许绿叶坚定地回答道:“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
这句话不仅抚慰了病人,也稳住了军心。
然而,谈何容易。目前仍未研发出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救治过程只能依靠患者的自愈能力,而对于自愈能力不足的高龄老人来说,还伴随着引发并发症危及生命的可能。
刚入院的前几日,陈某的状态不容乐观,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高烧期。“再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作为团队的主心骨,许绿叶亲自给患者检查、开药,每天对其进行多次监测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陈某的状态逐渐好转。
1月24日,大年三十,陈某终于出院了。他和许主任以及她的同事们在大门前合影留念,留下了重生后感恩的泪水。
这世上没有比生命更无价东西了,那一刻,许绿叶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了回报。转身擦干眼泪,她又继续投身到新的诊治中。
孙莉:“生死赛跑中,连害怕的时间都没了”
大年三十的隔离病区,亮如白昼,医生、护士脚步匆匆,仪器滴滴作响,作为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在这里坚守,已经1个多月了。
她负责的病区比较特殊,是全院医生护士感染组,目前这里除了接受从发热门诊收治的疑似病人,还有4名确诊感染的医护以及13位疑似感染医务人员。
疫情当前,由于防护物资的大量消耗,甚至缺乏,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些出现了咳嗽、乏力等不适,陆续倒下,同时发热病人急速增加,让原本设置的三个病区不堪重负,1月22日,医院隔离病区正式组建。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承担起这份重任,他们来到内科楼四层,开设了又一个新的肺炎病区。
一大早,交班汇总、分组查房、观察呼吸、监护心电……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大多数家属无法近身照护。忙完这些,孙莉与护士们一道,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上的需求,准备生活用品、送餐到病房、帮着打开水、服药到口,一刻都没停歇。
下午一点多,忙碌了一上午的孙莉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她端着反复热了几次的盒饭,还没来得及吃上两口,上午送来的一位70岁重症病人血氧突然降低,情况紧急。她放下筷子,戴上口罩就冲了出去。
晚上九点多,孙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小孩早已送到爷爷奶奶家,丈夫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医院时,两人忙得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回家后,又处于相对隔离状态,说不上一句话。
“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说,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现在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肖鸣:“请让我去支援前线!”
“请让我去支援前线!”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肖鸣再次站了出来。
新年以来,疫情愈发严重了,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被紧急征用了一部分成为隔离病房。作为资深的老年病医生,肖鸣原本不用参与到这场“战役”,但她清楚,老年人一旦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会更加危险。
“老年病患需要懂老年病专业的医生参与救治。”肖鸣说。第二天早上7点,医院开放隔离病房前,她向院长郑重提交了请战书。
床位紧缺,病人却一波接一波涌进来。头几天,常常盒饭还没揭开就已经凉透了,双腿肿到下班后必须在办公室坐1个小时才能迈得动,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自己一整天没有喝水,被迫在睡前挤出时间喝掉一杯人体必需饮的水量。我必须保证自己不倒下,才能救更多的人。”肖鸣说。
设立在老年病科的肺炎隔离病房,是全院老年肺炎患者的集中诊治区,患者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患者已99岁高龄,是疾病最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病房之一。
肾功能衰竭怎么办?心功能衰竭怎么办?高血压患者如何用药?作为老年病专家,肖主任不是正在会诊,就是走在去会诊的路上,甚至连晚上回到家都在与同事电话讨论治疗方案。
“病区里所有病人的听诊,都是肖主任来操作。”一位年轻护士告诉记者。一次又一次把耳朵和脖子都暴露在凶险的病毒中,这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更是对同事们的保护。“肖主任将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同事感叹道。
“这是我应该做的。”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肖鸣坚定地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被隔离的准备。”在肖鸣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好消息接踵而至。目前,他们病区已经有3名患者治愈出院,留院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状况正在向好。
余波:有一种割舍,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聚
大年三十,15点34分,长江航运总医院呼吸科病房。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停止了呼吸,一位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医生匆匆赶来,在病床前失声痛哭。
“他是余医生爱人的父亲。”一位护士哽咽道。她说的余医生,是长江航运总医院医疗协调组组长余波。
怎能不遗憾?整整7天,将近80个小时同在一个医院,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她和老人真正见面的次数,仅仅四次。
第一次见面,公公因身体不适来医院就诊,随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刚刚把老人送进隔离病房门口,余波手中的电话又响了。“去吧去吧,我知道你很忙。再忙也记得吃饭啊!”公公摆摆手,转身就跟随护士进去了。余波看着老人的背影,心就像被抽空似的,很不是滋味儿。
第二次见面,余波正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走进公公病房,还没来不及跟老人交谈,旁边急促的喘气声让她停下了脚步。临走时,余医生在护目镜下笑着跟老人挥了挥手,看到老人没有回应,余医生笑着摇摇头,“穿戴这么严实,估计认不出我了,下次走到他面前,近一点就认出了。”想着想着,不经意又转身又走向下一个急需帮助的重症患者去了。
第三次见面,余波同样是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1月22日,长江航运总医院组建新的隔离病区。病人蜂拥而至,新腾出来的48个床位转眼就被占满了。“余医生,有几个病人一直处于高烧,情况危急!”经过老人病房门口,她匆匆举起手来打招呼:“爸,我是小余。”老人没有听见,余医生摇摇头,转身默默下定决心,“老人家耳朵听力不好,下次再叫大声点。”
然而,第四次见面,没想到竟是永别。
接到公公病危电话的时候,余波正在发热门诊协调增援医生。“你来呼吸内科一下,爸不行了!”电话那头,丈夫的声音极度克制。短短10分钟路程,她心里冒出了无数个“怎么可能!?”老人的病情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从来没有列入会诊名单里,病症竟然如此凶险!“我原本可以送饭进去的,但我又走到了其它病房,是我不孝啊!”余波几度哽咽。
大年初一,早上7点半。余波又准时坐在了办公桌前,此时此刻,她必须化悲痛为力量。因为,她明白,眼下她和白衣战友们所做的一切,与亲人的割舍,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久别重聚。(记者 廖琨 樊雪菲 江婷 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