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北京市盲人学校创新探索美育课程老师闭眼备课,只为让学生“看见”美(为梦想奔跑)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9日 06:30:04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北京市盲人学校创新探索美育课程老师闭眼备课,只为让学生“看见”美(为梦想奔跑)

拿起一颗珠子,左右手交替,将鱼线从孔中穿过……学生兴奋地欢呼:“我终于成功了!”身后,老师孙墨吟露出欣慰的笑容。

孙墨吟是北京市盲人学校的美工课老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孙墨吟的父亲也是特教老师,她从小受父亲影响,一直觉得当一名特教老师,帮助残障学生实现梦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013年,孙墨吟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任教。刚一上课,她就体会到种种不易。美工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先天失明的学生对颜色毫无感知,也很难把握物体的形状和比例关系。

“师父教我闭上眼睛备课,从视障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孙墨吟说。

孙墨吟口中的“师父”叫魏凡。1997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魏凡就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任教。当时学校既没有美工课,也没有相应教材。“眼睛看不见,视障学生怎么学习美工?”魏凡一度困惑。

慢慢地,魏凡摸索出了独特的备课方法:第一遍,睁眼仔细观察物体,制作教具、写教案;第二遍,闭上双眼,反复揣摩,教案中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视障学生。

一节40分钟的课,备两次课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效果显而易见。以往学习制作中国结时,学生经常编错。直到自己闭上眼睛尝试,魏凡才恍然大悟:3根绳子粗细一致,普通人一目了然,但视障学生却很难分辨。于是,魏凡尝试用粗线或者用竹签等硬物代替中间那根线,便于区分,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

闭眼备课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课堂中。

视障学生通常以手代目,配合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在教学中,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栗鸥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手指、鼻子、耳朵等多重感官,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在“泥塑——三星堆青铜面具”这节课上,栗鸥准备了三星堆考古盲盒,让孩子们亲手挖掘出青铜面具等“文物”,又通过触摸青铜面具仿真教具、听相关介绍,了解古蜀文明。经过反复打磨,孩子们做出了一个个极具想象力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令人惊喜。

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们会耐心地教他们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教他们用大木珠和鞋带学习串珠……渐渐地,这些学生能自如地使用工具,体会到手工制作的快乐。“希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从而收获本领,提高自信。”栗鸥说。

“瞧,我搭的火车轨道长又长,还有白云、小花、小草,太好玩了!”一名一年级女生说,同学们都盼着上美工课。20多年来,北京市盲人学校先后开设泥工、纸工、积木、插板、丝网花、串珠、布艺等美工课程。2024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首套盲校美工教材投入使用,魏凡、孙墨吟、栗鸥等老师都参与了编写工作。

通过美育,孩子们从模仿到创造,用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美工作品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美润心,使孩子们更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独特的精彩。”魏凡说,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美工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是教学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施 芳)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