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千年瓷都”掀起创新潮
龙形船身通体洁白,龙首高昂龙尾飞舞,甲板上亭台楼阁、风铃锁链复杂精细,人物形态各异、载歌载舞……在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陶瓷手艺人刘松林手中的龙舟瓷雕栩栩如生,引人驻足观赏。
“国庆将至,龙舟瓷雕订单不断。”作为景德镇市级陶瓷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刘松林,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品“涩胎瓷龙舟瓷雕”为原型创作设计的瓷雕,备受市场追捧。
景德镇市级陶瓷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松林正在创作龙舟瓷雕。(受访单位供图)
“涩胎瓷龙舟瓷雕”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由景德镇陶瓷工匠制作。时光流转,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如取之不尽的养分,不断为“千年瓷都”的创新创意注入活力。
走进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与卡通公仔“碎碎鸭”合影,到“星空穹顶”打卡……这里已成为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网红打卡地。卡通公仔“碎碎鸭”,由馆藏文物“素三彩鸭形香薰”衍生而来。这件文物诞生于明成化年间,因未能通过御窑严格的筛选标准,被击碎深埋地下。
“修复过程中,我们从发掘出的大量残片中挑选出60余块,反复打磨、精心拼接。我现在还记得修复完成后捧在手心,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郝国江说。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夜景。新华社记者卢哲 摄
文物化身卡通IP融入陶瓷文创产品、角色扮演沉浸式探索青花瓷发展脉络……景德镇在活态传承陶瓷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瓷文旅”不断注入发展活力。去年,景德镇各类博物馆接待游客566万人次,同比增长162%。
“让文物活起来、讲故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
今天的景德镇古老又现代,既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技艺与记忆,也孕育着热情澎湃的创新与创造。
游客们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创意集市游览。新华社记者周密 摄
夜幕下的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流光溢彩,游客步入美术馆,旋即被青年创客胡一鸣创作的青花瓷板画《星河》所吸引。
“这座城市能最大程度激发我的创意灵感,也会精心保护我的创新成果。”23岁的胡一鸣去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绘画专业毕业,创业一年多已拥有自己的工作室。
20多年前,景德镇“十大瓷厂”陆续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座座废弃的老厂房、老窑炉、老烟囱。近年来,“千年瓷都”转变思路,用新业态复活工业遗迹,把曾经的老厂房打造成青年创客个性表达的创业就业平台。
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陶溪川,就是其中的代表。街区由原国营宇宙瓷厂改造建成,从2016年至今已有超2.5万人登记为陶溪川创客,其中超四成为“80后”,超五成是“90后”,超过一半的创客来自省外乃至国外。今年上半年,陶溪川的营业额有1000多万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营业额。
游客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游览。新华社记者周密 摄
为让年轻创客创作无忧,景德镇成立陶溪川版权服务中心,提供咨询、维权、申报等闭环式服务。今年6月中旬,胡一鸣的作品《星河》获得了江西省版权局颁发的作品登记证书,这已经是他申领的第7个证书。截至2024年3月,陶溪川版权登记数量已达4万件。
“营造陶瓷文化氛围,促进创意汇聚,吸引人才聚集……今天的景德镇就像一棵苍老的树,在厚重的泥土里长出了新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刘子力说。
新创意与新科技也给陶瓷产业带来新的“打开”方式: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画出科技感十足的瓷板画;3D打印运用到陶瓷领域,材料每层厚度精确至0.2mm;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个性化陶瓷搭上智能制造的“快车”……去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861.25亿元,其中先进陶瓷总产值达253亿元,同比增长93.6%。
“今天的景德镇,已经成为陶瓷创意的‘大观园’,创新创造的新工厂;未来的景德镇,还将不断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景德镇市委书记胡雪梅说。(新华社记者黄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