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认清进攻与防御的对立统一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4日 06:40:01  来源: 解放军报

原标题:认清进攻与防御的对立统一

自战争产生以来,进攻和防御便是作战的两种基本类型。约米尼认为,无论进攻和防御,都是既有利又有弊的。综合来看,进攻和防御各有强弱、优劣和利弊,两者既相互作用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空间上的“占领”与“据守”。战场上,进攻方通常持空间占领目的,防御方则持空间据守目的,双方都是为了获取空间制权并占有其附着利益。这种占领与据守目的,可以从根本上将攻与防区别开来。占领与据守是总的目的,在具体策略上可灵活应变。进攻时,可据守既设阵地,诱敌前出,进而歼灭敌人、占其阵地;防御时,可主动退却、诱敌深入,进而伏击敌人、恢复阵地。

形式上的“弱势”与“强势”。攻与防目的相反、内容相对,自然有形式上的强弱之别。杜普伊认为,防御比进攻更能增强力量。分析其强弱之别,主要在于地利:进攻弱在缺少地利,需要机动造势,但强在机动自由,可“动于九天之上”;防御强在拥有地利,可“藏于九地之下”,但弱在机动受到掣肘。尤其在山地战中,地利可以增强兵力的掩蔽效果和兵器的打击效能。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但前提是占据力量优势。比如在二战的苏德战场上,德军在失去力量优势时仍然坚持进攻,加速了灭亡。因此需要分清形式与力量之强弱,准确评估力量,灵活选择形式。

力量上的“不足”与“有余”。力量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作战中,力量不足是绝对的,战场空间是广袤的,对力量的需求是趋于无限的。力量有余是相对的:攻则有余,因为可以机动造势,进攻力所能及的目标;守则有余,因为可以利用地利,以弱抗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未来作战,把握力量的“绝对不足”与“相对有余”特点,集中用兵、节约用兵,才能实现战略上的“以少胜多”和战术上的“以多胜少”。

配置上的“集中”与“分散”。集中与分散是兵力空间配置的基本策略。由于作战过程的组织性、耗散性特点,兵力总是呈现有组织或自适应的集中与分散。从有组织的方面看,集中是为了击敌、歼敌,分散是为了避敌、诱敌或扰敌,二者各有利弊。集中配置能够形成局部优势、增进内部合力,但也会增加毁伤风险。分散配置可以提高战场生存和应变能力,但不利于形成局部优势。集中或分散,需要根据战场容量和力量多寡等,适时、适量、适度进行调整,平衡兵力与火力、战略与战术、空间与时间,必要时进行机动配置。

机动上的“外线”与“内线”。兵力机动改变的是空间位置。通常,进攻机动位于其企图占领空间的“外线”,其理想态势是形成包围;防御机动位于其据守空间的“内线”,其完备态势是环形立体防御。外线与内线也是相对的,从进攻机动样式看,包围和迂回显然是外线;渗透和穿插看似是内线,实际上一旦行动到位,内线即刻就变成外线,正如蛋糕切开之后切线变成外线一般。从防御机动样式看,阵地内和阵地间机动是其主要样式,因为脱离阵地意味着放弃地利优势。机动的策略除了隐蔽、快速、灵活之外,关键是在内线之中开辟外线。例如,进攻中的渗透和穿插就是在对方内线之中开辟外线,防御中的伏击就是在己方内线之中开辟外线。

打击上的“向心”与“离心”。攻防的空间目的和机动特征决定了其打击的“向心”与“离心”趋势。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的向心形式具有增强火力、多面攻击和断敌退路的优势;防御的离心形式具有兵力集中的优势。向心打击和离心打击亦各有优劣。从战场范围看,通常认为战术范围的向心打击能够增强火力,产生集火效应;离心打击则难以契合“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用火原则。从兵力对比看,向心打击需占据绝对优势,否则易被各个击破;离心打击则可以发挥内线的集中优势,打破包围乃至各个击破。因此,运用这两种策略时,应紧密结合机动,趋利避害。

时间上的“速决”与“持久”。“兵之情主速”。战争进程的无限性趋势和作战力量的有限性特点,决定了作战的时效性要求。然而,攻防对时效的要求并不同。从速度看,决策越快行动时间越充裕,机动越快可到达空间越广,打击越快毁伤目标概率越高。从历时看,因为作战是进攻大的消耗与防御小的消耗的持续过程,进攻更需要速决,防御更适应持久。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坚持“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尽力消耗敌人,取得显著战果。因此,用好时间策略,需要持久积蓄势能、快速释放动能。(殷 涛 张永贺)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