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3日 05:30:08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清华简《大夫食礼》与《仪礼》再认识

2023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整理报告出版,其中的《大夫食礼》凡两篇,原本编连为一卷,相附而行。两篇简背序号各自列序,分别为51简与14简,两篇关系也与传世《仪礼》诸篇与附经之“记”关系相似。传世文献《仪礼》十七篇中有《公食大夫礼》,记主国国君以食礼接待来聘之大夫,《大夫食礼》与该篇宾入载俎、设馔属食、三饭卒食诸仪节大体相类,整理者因以“食礼”名篇。

传世礼书中述及饮食的内容,从重至轻为飨(字或作“享”)、食、燕(字或作“宴”)三种,飨礼牲、酒皆备;食礼主于饭,有牲无酒;燕礼主于酒。据《仪礼·聘礼》,主国国君与来访的聘宾要举行两次飨礼、一次食礼,与副使一飨、一食,燕礼则无常数,主国大夫于宾介亦有飨、食。又据《左传》所载,飨礼当日或次日,往往继以燕礼,飨主恭敬,燕主亲好,可以说是二国相重、宾主尽欢了。

飨、食、燕在《左传》《国语》中多有涉及,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春秋齐桓公时,管仲平戎于周,周襄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让,称齐之国氏、高氏为上卿,终受下卿之礼而还。但也在春秋时期,维系尊卑差序的宗法礼制有松动的趋势。晋景公使士会平王室,周定王享之,有殽烝折俎,士会不明其故,周定王告之以“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宴飨,则有肴烝”,士会“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可见典礼旷废已久。

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后学开始了礼书的修撰,《礼记·杂记》所载“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是讨论《仪礼》成书上限的核心材料。至于战国年间到西汉前期,孔门后学如何编订讲说,秦代如何散失亡佚,汉初高堂生如何传《士礼》十七篇,皆邈不可考。清华简《大夫食礼》之写定约在战国中期,庶几可补礼书流传的缺环。

《大夫食礼》与《仪礼·公食大夫礼》仪节大体相类,如列鼎庭中,俎在鼎南;设馔皆先醢豆而后食簋;三饭之前皆卷加席,三饭后皆有浆饮;卒食后皆撤俎归宾。从礼文详略来看,《公食大夫礼》在正馔、加馔陈设,宾祭正馔、加馔仪节部分叙述详尽,而《大夫食礼》则详于宾主傧相礼辞。与《仪礼》十七篇合观,二者结构上都呈现出整合归并同类礼文的特点:《士相见礼》主体部分是士与士相见,又载士见大夫、士尝为大夫臣者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士庶人见君、他邦之人见君;《聘礼》主体部分是使卿(上大夫)聘问,兼载小聘使大夫(下大夫)之礼;《大夫食礼》主体部分记大夫与大夫大食之礼,兼记小食。揆诸《仪礼》通例,主人迎宾于门右,宾立于门左,主人先入以导宾;一辞而许为礼辞,再辞而许曰固辞;升成拜,谓不敢拜于堂上,拜于堂下,主人辞之,升堂复再拜稽首,《大夫食礼》也一一吻合。

《大夫食礼》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仪礼》之处。比如《仪礼》中的“左还”(字或作“旋”)谓右转,“右还”谓左转,据右转时左手向外、左转时右手向外而言;《大夫食礼》则“左还”即左转,“右还”即右转。《仪礼》诸篇主人之席在阼阶上,西面,宾客之席在户牖之间,南面;《大夫食礼》宾席却在西阶上,东面,与主人相对,相当于《仪礼》诸篇介席所载。并且《大夫食礼》中出现了“县公”“莫敖”“连敖”“司马”等封君、职官名称,又有“五大夫”“七大夫”等爵名,体现出了鲜明的楚地特征。由此可见,《大夫食礼》固然属于先秦逸《礼》,与传世的《仪礼》十七篇文句、结构颇为相近,却并不属于同一具体的礼书系统。

《仪礼》在传统经书之中,最称难治,历代学者耕耘不辍,或分节以明仪节起讫,或绘图以显面位陈具,或释例以求综贯微言,终能变易弥缝,发疑正读。而在学术史上,《礼》类文献曾有两次重大发现,都对《仪礼》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汉初年,伏生传《尚书》二十九篇,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体系。景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壁中古文,有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直到哀帝初年,刘歆欲建逸《礼》、古文《尚书》及《左氏春秋》于学官,指称这“三事”“三学”皆优于学官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绝非完备,古文《尚书》篇目便多出十六篇,且简册完整,文字精善;左丘明亲见孔子,论本事作传,优于口传的《公羊》《谷梁》。至于逸《礼》,刘歆称“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仪礼》十七篇“则幽冥而莫知其原”,而多出的逸《礼》三十九篇“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显然优于后仓就士礼推演的天子礼。然而出土文献研究终归要依傍既有的学术基础,《尚书》唯今古文共有的二十九篇可相参证,逸《书》十六篇无可取资,至东汉马融已言“绝无师说”;逸《礼》三十九篇也同样如此,只有《奔丧》《投壶》《诸侯衅庙》《诸侯迁庙》《公冠》等被采入大小戴《礼记》,其余诸篇也大都湮没无闻了。至于今古文共有的《仪礼》十七篇,经郑玄参酌去取,择善而从,形成了后世通行的经本。

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武威磨嘴子六号墓发掘出大量汉代竹木简,经整理释读,于1964年出版《武威汉简》,包括《士相见礼》《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丧服》及两篇《服传》,整理报告出版后,引起王关仕、沈文倬等学者关注,就《仪礼》成书时间、经记关系、汉代今古文及武威简师承家法等问题展开了长期讨论。

此次清华大学刊布的《大夫食礼》是战国中期的礼类文献,与传世《仪礼》十七篇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楚地特征。整理者根据《仪礼》郑注以降逐渐形成的研究方法对之进行了考释与解读,希望能够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术、《仪礼》成书与流传的讨论提供新的资料。

(作者:马楠,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教授)(马楠)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