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位抗美援朝老兵70年后重逢——再叫一声“老战友”
整理好身上的老式军装,反复调整胸前军功章佩戴的位置,家住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孙庙村的90岁抗美援朝老兵刘明义,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听说今天要见老战友,这个敬礼的动作他已经练习了一个星期。”刘明义的儿子对笔者说。
6月26日,刘明义见到当年一起奔赴朝鲜的战友李金举。尽管两人离开部队后都回到家乡,却不知道他们相距并不远,如今都生活在临泉县。
从孙庙村赶往李金举的家,不到1个小时的车程,刘明义却觉得十分漫长,一遍遍地问:“还有多远?”
走进李金举的家,刘明义一眼就看到坐在轮椅上的李金举。他整理好军装,蹒跚着往前紧走了两步,立正,敬礼。
“好多年没见了啊,金举!”
“是,是,是……”翘首以盼的李金举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的右手因受伤没有知觉,只能用左手回礼。
两位老战友的眼中,都噙着泪水。自战场一别,他们已分别了70年。1951年,18岁的刘明义入伍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等战役战斗。作为志愿军第15军44师132团1营的炮长,刘明义多次对敌实施精准炮火打击,荣立战功,并在阵地上火线入党。
前不久,刘明义的老部队空降兵某旅的官兵前来探望他,了解到他想见一见老战友。在当地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帮助下,他们联系上老兵李金举,当年他是志愿军第15军44师131团3营的班长。
山河已无恙,盛世再重逢。两双饱经沧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过去70年啦,没想到还能见到老战友。我真想你们啊,金举!”
“我也想你啊,明义!”
“老哥哥,现在每顿还能吃几碗?”
“半碗米糊还可以。”
“那我比你强,每餐一碗。”
…………
相聚总是短暂的。离别之际,两位老战友努力挺直腰板,互相敬了一个礼。被儿子搀扶着即将离开的刘明义,回过头对李金举许下再次相聚的承诺:“老哥哥,好好保重身体,下次我带着老伴一起过来看你!”
上图:刘明义(右)与老战友李金举互相敬礼。
下图:刘明义向空降兵某旅官兵展示当年的老照片。
朱海涛摄(朱海涛 张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