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利强
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部署要求,建设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树牢大局意识,坚持系统观念,坚定不移保护洱海、保护苍山、保护乡愁,努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
民心所向,是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的选择
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是一种世界的眼光。大理在每个时代都不曾被遗忘。如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独奉唐、宋王朝正朔,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的一部分,扮演了联系中原及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角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蝴蝶泉边来相会”,“金花”树立了大理的美好形象,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大理;八九十年代,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再次将大理的名字飞向大江南北;近年来大理又荣获“外籍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称号。大理好风光与大理在世界的影响力、知名度、“国际范”极为匹配。
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是一种超越的引领。大理要崛起,需要想象力,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生产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这是大理快速发展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是谋划大理生产力新布局,寻新变量、新机遇,打造新空间、创造新价值,是让人们在“大理看见美丽中国”的一种超越引领;这是一种顺应人们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需求转变的绿色发展观,是让大理为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作出贡献的超越引领;这是一个大理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新坐标,这一种带“乡愁”的发展理念,为“新乡愁”开了一扇窗、找了落脚点,有利于推动旅游中高端要素到大理高密度、高浓度集聚,这是让大理成为最绿的绿地、最热的热土的超越引领。
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是一种人性的护爱。乡愁是我们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最庄严而又最平常的情感。忘却了乡愁,我们的历史就会被割断,我们的心灵将日趋空荡,我们就会丢失文化记忆,因而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能把过去、现在、未来衔接为一条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的长河,从而孕育出大理新的文化底气,激荡出大理新的文化情怀。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能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蕴含并存,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承接,历史积淀与时代演进互促,古老记忆与未来憧憬贯穿,使古老的原生态与美好的新生态交相辉映,让大理“旧貌换新颜”“古树开新花”,实现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涅槃新生。
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我们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刻在大家骨子里,蕴藏在民族文化中,记载在地方诗词里,无论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还是“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都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更加渴望乡愁、追寻乡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人民福祉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鲜明导向,必将为创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生活作出更大贡献;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让人们能更好地感受到“乡风、乡俗、乡情、乡声、乡味”,感悟“乡恋、乡思、乡念”,增强乡愁的归属感,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因而这是一种温暖的情怀。
生态优先,是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最决定的因素,生态优先才是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的关键。
生态优先,可为中国最美乡愁带升格。大理天生丽质、风光秀丽,天蓝、地绿、水净,生态良好,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大理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构成大理最浪漫迷人的“风花雪月”四景。苍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洱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大理人民心中的“金月亮”。生态和文化是大理最为独特的魅力,大理之美,美在洱海,美在苍山,生态和文化也是大理的核心竞争力,是大理的“两张王牌”。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发挥好大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并把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放在历史的长河、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去思考、去定位,就能有效提升格局、彰显大气。
生态优先,可为中国最美乡愁带提品。守护蓝天白云,共建品质大理。守护好“大理蓝”,可以让人们无须望眼欲穿,梦想的翅膀就会自由飞翔。大理触手可及的蓝天、千变万化的云彩、璀璨夺目的彩霞,把世人对诗和远方最深情的向往牢牢定格在“风花雪月”上,把世人对梦和幸福最奢侈的愿望变成近在咫尺的美好现实。守护好“洱海美”,可以让人们无须诗情画意,心灵的港湾就会碧波荡漾。水光潋滟、五光十色、浮光跃金的洱海,为人间仙境平添了几许浪漫情怀。守护好“苍山绿”,可以让人们无须浓墨重彩,信仰的曲线就会自然天成。巍峨挺拔的苍山,大手笔渲染出自然万物进化演替的生态脉络,精彩诠释着每一条山麓的雄奇险峻、每一道山川的婉约秀丽,能有效激活人们与生俱来的绿色崇拜和生态信仰,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大理人乡愁的最显著标记。
生态优先,可为中国最美乡愁带护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安居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今世界,国家发展模式林林总总,但唯有经济与环境并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发展,才是最有价值、最可持续、最具实践意义的发展,生态环境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从历史的长度看,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福祉。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及由此孕育延伸的经济社会效益磅礴生长、总量丰厚、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承载和独特优势。
生态优先,可为中国最美乡愁带赋能。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生态”战略厚植生态基础,以“生态+”战略彰显生态价值。“+生态”战略,即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升林、水、湿地等生态资源比重,强化生态网络、生态节点建设以及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不断厚植生态基础,在自然生态意义上做到国家级的水准,让大理成为全域美丽的大花园。“生态+”战略,即致力于提升人口活力,培育创新产业体系,提升全域风景品质等,在城乡发展、人居品质、资源利用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径,大力挖掘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从而彰显生态价值,让保护的势头化为发展的势能,生态的流量化为投资的增量,风光的魅力化为产业活力。
逐绿前行,是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的重点
围绕“两城一区”定位,把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对接、良性互动、彼此融合,厚值底色、逐绿前行,让绿色成为生命的底色、发展的本色、乡愁的景色。
逐绿前行,让白云畅游蓝天。围绕把“大理州建成生态文明先行先试重点示范区”的目标,开展全面、系统、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性、整体性、稳定性好转和幅度大、范围广、效果好改善,让大理成为呼吸清新空气、亲近清澈湖水、享受清静环境的宜居之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调整,加大“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积极推进企业环保清洁生产、培育绿色环保产业,精细治气保蓝天。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抓实固体废物及化学品监管,推进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尾矿库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等项目建设,严格治土复净壤。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逐绿前行,让绿水依偎青山。山水相依、人水相融,是大理亘古的乡愁,理应是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的重点、关键、核心。以洱海保护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两手抓”,深入推进“八大攻坚战”,严格落实“退、减、调、治、管”要求,推进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向“健康湖泊、绿色流域”的目标迈进,为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作出大理贡献。把减排污作重点、扩容量当基础、防风险为底线,构建“经济+环境”的监管体系、“陆域+湖域”的治理体系、“科研+监测”的支撑体系,加强湖岸、湖湾、湖岛、湖滩、湖水等“五湖”保护,着力防范环境风险。
逐绿前行,让诗意伴倩生活。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着力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三区两园”,构建滇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思想,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推进国土山川大绿化、城乡环境大提升,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高品质打造洱海生态廊道,将其打造成最美丽、最幽静、最具湖光山色、最富人文气息的湖滨绿道,打造成大理的“新乡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创建一大批环境教育基地、环保科普基地,持续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加强重点行业示范,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促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逐绿前行,让绿色福泽白州。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聚焦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把“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重塑全新产业格局,构建与高水平保护相协调的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生态的“颜值”和产业的“绿值”,让大理成为生活的福地、生产的高地、产业的旺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做好高原农产品的特色文章,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革命,着力培育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大理旅游的全面升级,着力把大理建设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保健、温泉康疗等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医药、医疗、康复、养生、养老、健身、康体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