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视频 >> 专题 >> 正文
云南常见毒菌——小心误食!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0日 09:11:11  来源: 云南网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作为云南人不吃野生菌似乎不大可能,但稍不小心,也许就会中招——误食毒菌中毒!云南省最常见的30种毒菌,看看你能识别几种?

  剧毒类野生菌

  剧毒类菌子所含毒素即便炒熟煮透也不能破坏,且没有特效救治药,病死率极高,与这些剧毒菌形态相似的菌子千万不要去尝试!

  ◆急性肝损害型

  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图片
致命鹅膏(白罗伞)
图片
灰花纹鹅膏(麻母鸡)

  部分患者可有“假愈期”,中毒1—2天后症状消失,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如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

图片
黄盖鹅膏(黄罗伞)
图片
条盖盔孢伞

  ◆横纹肌溶解型

  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是我省导致中毒死亡的主要毒菌种类。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现象,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后就出现死亡。

图片
亚稀褶红菇(火炭菌)
图片
亚稀褶红菇(火炭菌)

  有毒类野生菌

  这类毒菌虽然不含剧毒毒素,但有些种类也可发生严重中毒损害,甚至中毒死亡,应尽量避免误食。

  ◆急性肾衰竭型

  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所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图片
拟卵盖鹅膏(鸡蛋菌)
图片
假褐云斑鹅膏
图片
赤脚鹅膏

  ◆神经精神型

  神经精神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

图片
球基鹅膏(满天星)
图片
小豹斑鹅膏(满天星)
图片
红托鹅膏(红满天星)

  一般进食后10分钟—2小时出现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以及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口水、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表现。

图片
残托鹅膏
图片
黄磷鹅膏

  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烦躁、妄语、幻听、小人国幻觉,闭眼时幻觉更明显,言语及行为怪谬,哭闹无常、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图片
黄色丝盖伞
图片
绿褐裸伞
图片
赭鹿花菌(俗名:赭马鞍菌)
图片
花边斑褶菇
图片
喜粪裸盖菇

  其他中毒类型

图片
毒沟褶菌(小白菌、蝴蝶菌)

  ◆胃肠炎型

  引起胃肠道刺激和炎症的菌子很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青褶伞属、类脐菇属、鬼笔属、鳞伞属、枝瑚菌属、红菇属、硬皮马勃属、乳牛肝菌属、口蘑属和粉孢牛肝菌属等。在我省菌中毒病人中此型最为多见。潜伏期为10分钟至6小时,发病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或腹绞痛,腹泻水样便。

图片
青褶伞
图片
网孢海氏牛肝菌(高脚葱)
图片
方孢粉褶菌
图片
簇生黄韧伞(丛生垂暮菇)
图片
褐点黄粉末牛肝菌
图片
毒红菇
图片
有毒新牛肝菌(毒牛肝)
图片
新苦粉孢牛肝菌(苦马肝)
图片
皂味口蘑

  ◆溶血型

  赭鹿花菌、卷边桩菇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出现快,一般30分钟至3小时内即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不久,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以及贫血。溶血会导致包括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图片
东方桩菇

  ◆光过敏性皮炎型

  此型中毒主要由叶状耳盘菌和污胶鼓菌引起。误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一般4-5天后好转,有的病程4-15天。

图片
叶状耳盘菌 (细木耳)

  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

  1、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是剧毒鹅膏菌的特征,这类菌子最好不要吃!

  2、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加工菌子一定要炒熟煮透!

  3、吃菌时最好不饮酒,酒精可促进毒素吸收或者乙醇与菌子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还有无法鉴定是中毒还是饮酒过量。

  4、一旦发生中毒症状,先自行采取催吐减少毒素吸收,然后立即就近就医,一起进食菌子的人也应一起到医院观察。

  世上并没有可供准确区分有毒和无毒野生菌的简单办法!请慎食野生菌!

  文中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相关资料,以及我省各地疾控中心人员,在此感谢!

  云南省疾控中心 万蓉 李娟娟 阮元 供稿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