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生于云南腾冲和顺李家大院。
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早年留学日本。
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5~1936年,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
1937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理性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积极与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56岁。
【人物事迹】
艾思奇
艾思奇,寓意“爱好思考奇异的事物”,因此被李生萱取为自己的笔名。
1921年,艾思奇11岁,在昆明市第三小学上四年级;聂耳9岁,在昆明师范附小上学。因为两家离得近,他们成了好朋友。少年时期,艾思奇还曾借一些先进书籍给聂耳阅读。后来,他还鼓励有音乐天赋的聂耳自己写曲子。
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参加过辛亥革命,起草了著名的《讨袁檄文》,艾思奇从小便继承了父亲的才华。
艾思奇的父母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读书,他作了“什么是唯物史观”的演讲,轰动校园,并任校刊《滇潮》的编辑。
昆明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里收藏的艾思奇在该校就读时的照片
云南省立一中是一所进步学校,各种进步思想在这里汇聚。艾思奇参加了在该校图书馆工作的共产党员李国柱创建并领导的秘密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在这里,他初次读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1927年,北伐军攻至上海, 17岁的艾思奇,带着父亲“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振兴实业的人才”的叮嘱,东渡日本求学。
留学期间,艾思奇在学校附近的书店大量研读哲学著作。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单讲建设工业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吗?”
“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弃学回国。并开始在《中华月报》上发表哲学短文,介绍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反帝斗争。
1934年,27岁的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解读文章,这些文章被集结为《大众哲学》出版,影响大批青年投身革命、奔向延安。
艾思奇编写的《大众哲学》
收藏于昆明市第一中学的不同版本的《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之所以广受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其朴实、自然、亲切的文风。艾思奇将艰涩的哲学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拉近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1935年10月,艾思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受中共中央调遣,艾思奇奔赴延安,先后担任过抗日军政学院、马列学院、陕北公学的理论教员。
1949年初,艾思奇随马列学院迁入北京,此后一直在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从哲学研究室主任到副校长。
艾思奇以实际行动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之火,可以燎原成一片革命的热情之火,也可以化身革命的武器。
1949年秋后蒋介石检讨战败原因,自认非败于中共之军队,乃败于艾思奇《大众哲学》之思想攻势,而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马壁题词“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
蒋介石幕僚马壁的题词 刘畅摄
1951年,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社会发展史》,当时全国各地有组织地收听和学习这个讲座的有50多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后来讲稿被编印成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影响力不亚于《大众哲学》。
艾思奇
上世纪60年代,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新中国第一本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哲学教科书。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享年56岁。
2016年7月19日,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王丹一在艾思奇同志逝世后的几十年间,致力于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推广;王丹一逝世之后,遵其遗愿,她的骨灰回到腾冲和顺与艾思奇合葬,让家乡人再次感受到革命伉俪忠贞不渝的爱情。
艾思奇(右)与夫人王丹一
【人物语录】
艾思奇曾说过:“1932年以前,我虽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也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但我自己没有把这种认识变为行动,所以一直找机会学工业。1932年以后,这个希望断绝了,我才决心参加革命斗争。”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严重的心脏病医治无效,一代哲人56岁英年早逝,毛主席听说之后十分痛心,在悼词上重重加上了“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在视察艾思奇故居后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历史遗迹】
腾冲艾思奇纪念馆
腾冲艾思奇纪念馆。腾冲市委宣传部供图
艾思奇故居 刘畅摄
艾思奇同志部分手稿 刘畅摄
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一湾碧水绕村而过,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青石板巷狭窄悠长。和顺古镇水碓村半坡之上,一座青铜塑像矗立在一个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中,这个四合院为砖石楸木结构,艾思奇就诞生于此。
腾冲艾思奇故居内部
艾思奇故居位于云南腾冲西南部的和顺古镇水碓村。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显得古朴典雅。在大门头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在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
在位于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故居大门口的屏风上,现在依然能看到毛泽东主席的题字“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艾思奇纪念馆里的展陈
文字编辑:肖蕾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云南人民广播电视台
部分资料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