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视频 >> 专题 >> 正文
【最美健康家庭】那些山村走读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0日 10:24:59  来源: 云南网

  作者:新跃华

  小时候的许多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仿佛像体内里流淌着的血液,时刻鲜活地伴随着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很久很久,都难以忘怀,比如那些山村走读的日子。

  读小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了,家在碧罗雪山的崇山峻岭深处,山路崎岖,因为每天来回要走将近二十公里的山路,有的同学受不了这种苦,陆陆续续中途辍学了。

  当时,老家念多自然村当时读一至五年级的村童有二十多个,我们鸡鸣即起,相约着一起走,每个人左手执火把、右手提着一个装满午饭的口缸,沿着崎岖的山路,摸黑走向十公里外的鲁奎地大队完小。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的家庭都穷得叮当响,很多人都是光着脚板的,即便有鞋的人,下雨天是舍不得穿的,担心鞋子烂得快。每个人都身着单薄,补丁了又补丁的那种,大家都不知道讲究什么卫生之类的,所以,从头发、衣服到裤子里,没有人不生虱子的。去上学的中途,我们将竹篮子和砍柴刀随意挂在路边的树枝上,放学回来的时候需要砍柴背回家,然后又去割猪草,深夜了还得煮好第二天早上要带的口粮,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至今回想想起来,心中还有些许的自豪。五年的小学生涯中,最难走、最危险的是鸡咀自然村到学校这一段路程,六七十度的陡坡,路面都是细碎、有尖的石子,特别是冬天光脚丫踩上去疼得很,一路都是经常有石头滚落下来,需要不时抬头观察上方的情况,一边忍着来自脚底板的生疼,一边需要快速通过这段五公里的危险路段,途中不敢有丝毫停留,终生难忘。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数是来自大理、丽江的白族、纳西族支教老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他们自学当地傈僳族语言,有的老师讲傈僳语已经讲得非常溜,从发音到对词意的理解都非常到位,让人心生敬意,非常崇拜。恩师和国海老师时任鲁奎地大队完小校长,他身材高大挺拔,高鼻梁浓眉,主教语文、数学,管理极严。我读初中时他调任大兴地区(现大兴地镇)任区委书记,家有很多古文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我和他的长子阿武经常共同研读,读不懂的字就查阅字典,细嚼慢咽地读完每一个章回,一字不漏地弄懂读音和字意,这些古文经典里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像一颗良种深深地植根于我的血液里,对我后来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习古文诗词和提升写作水平极有帮助,获益匪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恩师和国海早已安息于丽江笔峰山后的青山翠柏间,师母待我如子,却因积劳成疾,早于恩师先走一步,恩师和师母先后落叶归根的时候,我都亲自到了他们的安息之地,与他的长子、我一生的挚友阿武一起在寒风中通宵守墓,这里地势平缓,四周都是高大茂密的青松,远离村庄,远离喧嚣,愿他们在天堂里了无牵挂、恩爱如初。

  初中最难忘的印象之一是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每个周末,老师和学生一起到离学校不远的林区里捡小碎石,有的用于学校场地建设,有的卖给工地挣一点班费和买学习用具;有学生生病了,都是老师亲自护送到医院,如果住院了,安排几位同学帮忙打饭,照顾好生活,任课老师轮流每晚到医院陪护,颇感温暖,一生怀念。初二的时候母亲突然病逝,对我打击很大,五个弟妹中最小的弟弟才四个月大,作为长子,我一度想中途辍学回家,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姑妈坚持把我送回学校,由她来照顾弟弟妹妹,由此改变了我的一生。恩师和国海经常开导我,师母像一位母亲那样和风细雨地跟我交流,使我慢慢从悲痛、悲观中走出来。师母的善良和慈爱,姑妈的博爱无私和养育,帮助我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让我自信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坷,永生难忘,也绝不敢忘却。

  读高中的时候,全村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没有了同伴,从家乡到县一中四五十公里的山路走得既艰难又孤独,每一次回校必须凌晨五点左右从村子出发,否则赶不上学校吃晚饭的时间点,那就只能饿着,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到街上的饭店买吃。从碧罗雪山半山腰下山,过怒江,再爬到高黎贡山海拔1800米的学校,高中三年,我反复奔波于这两座大山之间,精疲力尽,甚至幻想过如果长了一对翅膀直飞过去那该多好!加上学校所在地的冬天风很大、很冷,是十六年的求学生涯中最难熬、最漫长的日子。因学业紧张又营养不良,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偏偏又得了神经衰弱症,记忆力受到很大影响,丢开了课本就基本忘记了以前学过的课程内容,心里非常焦急又觉得特别无助无力。父亲从州人民医院买来药,贵得很,但父亲舍得买,毫不犹豫地买,所幸吃了一个多月终于好了。多年以后,平时言语不多的父亲讲当时他比我都还紧张,害怕这样一直病到高考的那几天,害怕就这样毁了我的前途。知道了我的病情后,奶奶飞舟妈和爷爷飞舟扒让我搬到他们家住,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奶奶的手艺非常好,她做的菜我觉得什么都好吃,吃什么都香,有时候我想帮忙洗一下碗筷她都不让,叫我抓紧时间睡个午觉或者复习,我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中得到了浓浓的家庭温暖,幸福地度过了高考的最后冲刺时光,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在我1985年初中毕业的第二年,大兴地区政府从碧罗雪山的半山腰搬迁到怒江边的灯笼坝,先改为乡,后升为镇,大兴地中学也改名为泸水市民族中学,当然,如今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们的生活已今非昔比,更不会有学生像我当年求学时那样长途跋涉、挨饿受冻和点煤油灯看书了。前一段时间,几位学长回去看过老校区,从发回来的照片中,发现那栋砖木结构盖瓦片的教学楼已经快要彻底倒塌了,老师和学生们一锄一锄地辛苦挖出来的篮球场里长满了各种树木和杂草,彻底不见了原来的模样。但是,在这样一片荒凉中,老校区仍然顽强地见证着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进步史,更有它已经走向四方的历届学生,在薪火相传着“尊师重教”“团结互爱”的优良传统。

  几十年以后再回头看看那些山村走读的日子,一路都是值得感恩的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省吃俭用供学的家人、真心真意帮扶的亲人和互学互助的同窗好友等等,就这样在感恩中认真地迈好人生的每一台阶,不敢有虚度年华的轻薄之想,珍惜着每一分时光,努力地踩下每一个踏实的脚印。

责任编辑:叶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