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从“拟境栽培”到“天人合一”:中药生态农业风生水起——专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7日 05:40:0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从“拟境栽培”到“天人合一”:中药生态农业风生水起——专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

2020年10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带队再次来到云南省维西县,帮助当地药材经济发展寻找新方向,推广成熟的中药产业扶贫模式。图为黄璐琦院士(第二排右五)和郭兰萍研究员(第二排右七)在维西县指导中药材生态种植。(王旭华 摄)

曾几何时,中药材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等超标现象屡见报端,成为中医药人心中的痛。几经艰难探索,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生态农业,突破了一直以来模仿作物农业的中药材种植模式,能有效保证中药材质量安全以及环境安全。专家指出,采用“天人合一”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栽培模式,可有效减少耕地“非粮化”,实现低投入、高品质、无污染的综合效益。

2019年,“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0年,陕西、云南、甘肃、福建等地陆续出台深化落实举措,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同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要求各省,组织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如今,中药生态农业在国内生态农业领域风生水起。

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人和故事?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郭兰萍主任。

天人合一:从中医药到生态农业

“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壤和环境,技术上不是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成本太大,收效缓慢,且容易带来新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药用植物‘病’了,但本质上是它们生长的土壤‘病’了,药用植物‘病’是‘标’,土壤‘病’是‘本’。”

“以‘治未病’为基本原则,保护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维持土壤活力和健康,不让土壤生病,不让环境污染,才是土壤和环境修复的首选。”

作为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以及农业农村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土壤和产地环境污染管控与修复”岗位科学家,郭兰萍开口就是中医药理论。

对于这一点,中医药科班出身的郭兰萍笑着解释,“中医药是一种科学文化、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人真的理解并热爱中医药时,它对你的影响的确无时不在。比较有趣的是,从我接触生态学的第一天,就发现从‘天人合一’出发,中医药与生态学天然是一家。”

正是“天人合一”的视角,引导郭兰萍及其团队在承担“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课题时,在尝试了国内外各种最先进的土壤及环境修复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修复等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郭兰萍却出人意料地将中药材土壤与环境修复的核心方向转移到了“治未病”,从此走上了探索和践行中药生态农业之路。

据介绍,刚开始那几年非常难,没人看好中药材生态种植,郭兰萍甚至不敢让自己的研究生去搞这个方向,怕他们毕业不了,只能老师们亲自干。令人欣喜的是,在国家对生态环境不断加强保护的背景下,中药生态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9年10月,“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也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药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

2020年,全国农技中心要求各省组织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程提供技术服务。

道法合一:从逆境效应到拟境栽培

记者了解到,连作障碍是制约中药材栽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显示,95%以上的栽培中药材具有连作障碍。连作导致中药材病虫害高发,极端情况下甚至绝收。一些中药材连作后歇地时间长,严重制约生产,如人参、三七、地黄栽培地不能连作的年限,分别为30至50年、10至15年和8至15年。然而,野外自然生长的中药材却从未见病虫害高发及连作障碍。

这一现象引起了郭兰萍及其团队的好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生境改变造成土壤微生态改变,尤其是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由此造成药用植物自身免疫力低下,是引发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为此,团队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植物生活型及自然生境进行统计,发现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大田栽培为主的药用植物仍不到1%,自然状况下药用植物最常见的生境,一类是林缘或林下,另一大类为路旁、山坡地、荒地或沙地,两者合计超过86%,前者主要环境胁迫为弱光、病虫害等,后者为干旱、强光、紫外辐射、养分缺乏等。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郭兰萍就发现不少药用植物具有“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的特点,并与导师黄璐琦院士一起提出了中药材品质形成的“逆境效应”,即在对抗不利环境的过程中,植物体内会形成一个缓冲体系,其中次生代谢产物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次生代谢产物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药效成分。

可见,长期对特定生境的适应是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重要保障。而套用常规作物种植模式,把本该生长在自然生境中的中药资源,硬性搬到大田去种植,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造成连作障碍及中药材质量及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团队提出中药材“拟境栽培”的生态种植理论,即模拟中药材自然生境栽培,不采用化肥农药,不刻意除虫除草,讲究“天人合一”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天地人药合一”的栽培模式。

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实现了各层次时空生态位对光、气、热、肥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药用植物自身免疫力和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避免了被农药和不良环境污染,还提高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

这一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一直以来模仿作物农业的中药材种植模式,为中药材种植提出崭新的思路和视角,为解决中药材种植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评估体系,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了200个团体标准,总结了100多套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并在陕西宁陕、山西五寨等30余个贫困县区开展示范应用。

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

随着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的优势日益凸显,低投入、低风险、高品质、高综合效益、无污染。不仅如此,大量使用耕地种植中药材,不仅违背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还造成与粮食作物争地,影响粮食安全,而在林下、山坡、荒地等开展中药材“拟境栽培”,很好地解决了与农田争地的突出矛盾,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耕地的“非粮化”,通过合理的生产布局,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的连作障碍。

农业是实践科学,不论多么先进的理论,只有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有价值。为了让农民看到生态种植的实惠,团队手把手给农民算收益账,“半夏与玉米和大豆间作,半夏较单作增产40%以上,平均每亩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为了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农民迅速掌握生态种植的关键环节,2018年团队发布了“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

为了支持中药材产业扶贫,团队开展全国832个贫困县的中药材产业基线调查,为774个贫困县的生态适宜种植推荐了适宜种植的中药材目录,研制了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免费为22个省的贫困县提供追溯服务。

事实胜于雄辩。为了展示生态种植的直观效果,团队召开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交流会,组织全国相关人员去一些优质生态种植基地观摩。

为了扩大影响面,团队开展网上授课,现场直播。仅2020年“十一”期间的三场直播,网上收视人数就达到180多万人次。他们坚持每月通过网络平台给农民授课,把中药材科学种植的理念输送给一线农民。据了解,团队在全国已累计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200余万亩,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郭兰萍介绍说:“现在,我们正策划在全国选择典型区域,建设几个中药生态农业小镇。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中药材生态种植成功的模式、典型的技术,以及生态种植与康养、旅游、科普等完美融合,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和体悟中药生态农业的价值和魅力。”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让中国90%以上的中药材实现生态种植,让中药生态农业成为全世界生态农业的典范。”郭兰萍满怀信心地说,“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与文件的频频出台,为我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记者 曾德金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