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焦点 >> 正文
苗木长成“脱贫大树” 农民王喜玲的“三级跳”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7日 17:26:09  来源: 央视网

  原标题:苗木长成“脱贫大树” 农民王喜玲的“三级跳”

  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吴家村,经常能看到村民们忙着挖树、装车、清点树苗的情景,那里一定会有王喜玲的身影。

  曾经因病返贫,又失去丈夫的她,没有放弃生活。2014年,作为村里面栽种苗木的第一人,两年的时间里,她不仅还清了债务,脱了贫,还成立了苗木合作社,帮扶乡亲们发展苗木产业。

  王喜玲在“脱贫攻坚巾帼力量”女性代表与媒体见面会

  “所有的坏事都赶上了”

  王喜玲来自扶风县吴家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人乐观淳朴。虽然清贫,但是王喜玲结婚后和丈夫、婆婆、女儿一起过着幸福温暖的日子。那时她在家里的几亩地上种了辣子,可是一斤只能卖8毛,连续几年都没有赚到钱。

  可她想,“人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地进取”。王喜玲在结婚前学过理发,她就尝试在村口做理发生意,因为无法兼顾地里的工作,只好作罢。夫妻俩也想过到广州、深圳一带打工,可是800元的高昂中介费,让她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

  听说到新疆采摘棉花可以赚钱,而且还可以带工人一起过去。就这样,王喜玲和丈夫买来毛笔、墨水,开始写招工广告:新疆126团12连招收采摘工人,大家积极报名。他俩到各个村里贴招工广告,第一年就招到了60人。

  王喜玲和丈夫靠着在新疆种植采摘棉花,终于有了一些积蓄。孩子要上学了,老人年纪也越来越大,于是王喜玲从新疆回村,开鞋店营生。一天,她从一个顾客那里得知,养猪一年就挣了20多万。如果按照现在每年一万的鞋店收入,她还要十几年才能给家里盖一座房,于是王喜玲将鞋店转让,回家养猪。

  王喜玲在巾帼脱贫论坛展示她的养猪创业书

  养猪的头三年,市场上猪价一直滑落,她都没有挣到钱。终于到了2011年,猪价上涨,可就在王喜玲觉得离改善生活不远的时候,一阵剧烈腹痛,王喜玲被送入医院,收到了“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书。

  家人打算把猪卖掉,给王喜玲治病。可如果治不好的话,就会给家人带来更多的债务。“现在医术这么发达,咱们在省里最好的医院,一定可以把你治好的。”家人乐观坚定的信念,让她塌下心来在医院完成了治疗。

  2012年,王喜玲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因为没了养猪的本钱,王喜玲的丈夫找了一份司机的工作。2013年5月,丈夫开车的月工资终于涨到了5000块钱。“看病时欠下的债务很快就可以还清了。”她想。仅仅过了一个月,王喜玲的丈夫在6月9日因车祸去世。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听到噩耗,王喜玲三个月没有出家门。“为什么人生这样不公平,大病的灾难,失去亲人的痛苦都落在了我的身上?”那个时候思绪由不得自己,家人朋友、扶贫干部、妇联多次到家中慰问,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眼泪一滴滴淌进枕头,荞麦皮的黑色和着泪水深深地印在枕头上。

  望着窗外的天空,王喜玲一时间不知今后要怎样去生活。别人可以劝说和帮扶,可是那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今天看到你心烦了来开导,可是却无法左右你明天的情绪,一切都要靠自己。如果自己总是沉浸在痛苦里,自己垮掉了,还要上学的女儿和快70岁的婆婆该怎么办?”

  在村干部和妇联的组织下,王喜玲参观了杨凌农业博览会,她决定发展苗木。通过帮扶,王喜玲获得了8万元的贴息贷款,开始种植5亩地的白皮松树苗,同时套栽樱花树。这块地正好在大渠边上,村里放水时间有限,王喜玲不得不每天抓紧时间在地里浇水,整整7天才能把所有的地浇完一次,她每天要至少忙到夜里一两点。

  王喜玲在绿化工程上栽植雪松

  王喜玲意识到,树苗每年只能长10公分,要想把它们卖出去,至少要培育5年。可这5年里,树苗还要投资,生活还要花费。于是妇联的领导帮着她一起做调查,建议王喜玲可以帮忙把周围的树苗卖出去,做苗木经纪人,从中挣一些信息费。

  村里的兄弟车行了解到王喜玲的家庭情况,就把摩托车赊账给她先开出去做树苗生意,什么时候挣到钱再给他们。有一次,因为路面洒水太滑,王喜玲连车带人一起摔了出去,满脸是血,两颗门牙也没有了。她回过神来,庆幸自己是戴着头盔上路的。

  “第一次和人家合作,不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但对于这个人来说,耽误了人家的事情,下一次就不会再相信你了。”王喜玲看摩托车还能打着火,在加油站简单清洗了一下,又匆匆上路去找树苗。怕别人笑话,和农户谈苗木价格的一路,她都不敢摘下自己的头盔。

  就是靠着这样的诚信和勤恳,王喜玲渐渐地认识了一些种植苗木和需要苗木的客户。从一开始每月几小单的三五百块钱,到后来可以接一些大单,有时候几天的利润就有一万多块钱。

  可做生意就是有赔有赚。如果因为一些原因赔了钱,她也不会给客户涨价,少给挖树工人工钱。他们感慨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老板。王喜玲说,“虽然这次赔了钱,我不是没有收获,收获是你们都赚到了钱”。

  2016年底,王喜玲终于把所有的欠账都还清了,家里也添了小车,她申请退出贫困户。有人说,其实还是可以继续享受政策的,但是王喜玲想把政策和资源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感恩于行,以馈四方”

  同年,王喜玲和其他几位村民一起成立了苗木合作社。从一开始的20亩,如今合作社的苗木产业已经发展到了500亩。结合村里的扶贫政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基地务工三种方式,合作社先后共带动404户贫困户入股分红。

  脱贫以后,王喜玲一直一对一帮扶着三个贫困户,毕新军、王保儒和葛艳梅。他们都因为家中的变故,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听到他们的情况,王喜玲第一时间去探望他们,给他们提供海棠和红叶石楠苗木,帮他们收购水果。如今他们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工作挣钱、照顾家人,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曾经也有乡亲怀疑,栽种了苗木能否卖出去。这时的王喜玲都会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你放心,咱们合作社已经和绿化公司签订了协议。如果有同样的苗子,我先给大家销售,再给自己的销售。” 当看到大家在车上装起五六万的树苗,给农户付款的那种红火场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

  王喜玲在苗木基地灌溉龙柏

  王喜玲知道,每一单苗木生意,可以带动村里面几十个人挣钱,所以她都会培养自己村里的苗木工人。看树苗的、组织挖树苗的、拉树的司机、经纪人等等,“这样周围的人都可以挣到钱,卖树苗的人也把树苗卖了出去”。有些生意自己赚不到钱,但是只要可以给工人们揽到活儿,王喜玲也愿意接下来。

  王喜玲始终不忘乡亲们的帮扶。有的生意需要20万元的投资,很多钱都是乡亲们借给她的。过年的时候,王喜玲曾经给19个乡亲还钱还息,可是他们说,你这么难,利息就留着自己用吧。她知道,有了这些热情的帮扶,她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2018年王喜玲成立了绿化公司,她想着,只要有绿化项目,就有机会直接把农户们和自己的树苗用到绿化工程上。2019年3月,王喜玲用自己的名字“喜玲”注册了商标,借助互联网讲自己的脱贫故事。通过整合资源和“扶贫832”销售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扶风优质农产品。不到一年,王喜玲已经帮助农户们销售了100多万元。

  王喜玲想,自己在最难的时候因为政府和乡亲们的帮扶才能走到今天,所获得的荣誉不仅仅是对自己劳动的认可,也是一份责任。她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喜玲商标带着乡亲们的苗木、水果、农特产品走得更远,销售得更多。这些年,她依然马不停蹄,践行着“喜玲”的“感恩于行,以馈四方”。(文/陈诗文 校对/李英卓)

  收获季节,王喜玲和农户一起摘猕猴桃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