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景谷县紧密型医共体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组团式”帮扶人才带培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提质增效若干措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动景谷县紧密型医共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传帮带”给乡村医生长本事,落实好乡村医生补助待遇“留得住”,推动村医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乡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其诊治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景谷县紧密型医共体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抓手,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工作,补齐村级医疗短板,显著提升村级医疗服务能力,切实培养出一批“用得上”“本土化”的乡村医生,把乡村医生变成群众信赖的家庭医生,打造出留在百姓身边的“永久牌”村医队伍。
“用得上”赋能:提升村医服务实战效能
景谷县卫健局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委托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组织县级优秀师资,编制适合村级常规医疗卫生服务课件。2023年以来,对县域内138个村卫生室,278名乡村医生进行每期7-30天,9批次共771人次乡村医生轮训,开放医共体总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4家县级医疗机构的职能部门、临床科和医技科室,强化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水平,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也正是通过系统化培训,威远镇公榔村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卫东能诊治35种病种(慢性病、呼吸道疾病等),提供4类7种中医适宜技术,在诊疗中精准应对各类病症,无论是慢性病还是急性病都能高效处理。每月就诊患者高达1200余人,医疗辐射范围有邻近的江东村、南景村、香盐村、民利村等,切实为村民筑牢健康防线,成为村民心中的“健康依靠”。
“本土化”扎根:村医与乡村血脉相连
在景谷县半坡乡的安海村,自1998年起,乡村医生李云忠便将自己的岁月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医疗卫生事业。他对村民健康状况的熟悉程度,就如同熟悉自家的每一寸土地。哪家老人的慢性病该复诊了,哪家孩童换季时需要特别留意,哪家媳妇的预产期临近,这些信息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详细地记录在那承载着无数关怀的“健康台账”中。
“李医生来了,就没啥好怕的了。”这句简单的话语,在村里口口相传,成了大家心中最踏实的慰藉。无论白昼黑夜,只要听到村民家中有人生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立刻起身出发,马不停蹄地奔赴村民家中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即便遇到疑难杂症,他也从不退缩,竭尽全力积极打通转诊至乡卫生院的绿色通道,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救治希望。老人们总是拉着他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与依赖。在安海村,李云忠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位医生的代称,更是村民们心中安全感、温暖与希望的象征。
“留得住”保障:稳固乡村医疗服务队伍
“三十年前村里医疗条件有限,不少人会去镇卫生院。如今宽敞明亮的诊疗室里配齐了各类基础医疗设备,大家更愿意在‘家门口’看病。”问诊、开药、中医治疗,在景谷县景谷镇文召村卫生室这方小天地里,51岁的乡村医生徐光荣忙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子承父业,在这片土地上已经默默耕耘了30年,自从有了养老保险补助政策,又参加了上海的培训,他心里踏实多了,工作起来更加干劲十足。
他说:“景谷县卫生健康局帮助申请了养老保险补助政策,有了养老保险我的未来就有保障;去上海培训的半个月让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技术,我更有信心为乡亲们看好病了!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就会背着药箱,走在这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上,为大家看病送药。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我愿意在这片土地上,为村里乡亲们的健康奉献我的一生。”
如今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名中医的“传帮带”、养老保险补助政策各项举措共同实施,乡村医生工作起来更加干劲十足。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也让大家看到了在乡村坚守医疗岗位的美好前景。一方面,37名乡村医生凭借自身努力通过考试实现转化,并获得人均1万元、总计37万元的补助,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激励着更多村医提升自我。另一方面,1419人次的在岗村医享受到养老保险补助政策,切实保障了他们的权益。此外,为进一步拓宽了乡村医生的视野和提升其综合素质,50名村医被选派到上海,参与省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善小公益基金会合作的培训项目,让他们接触到更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省级下达的45万元德技双馨技能培训资金,也为乡村医生的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景谷县乡村医疗的蜕变不只是让卫生室的砖瓦更坚实、设备更精良,更重要的是医疗理念和服务意识的转变。为了给乡村医疗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村医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离去的健康守望者,从培训提升到待遇保障,从规范管理到情感关怀,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让村医们更有执业归属感。下一步,景谷县紧密型医共体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切实筑牢乡村健康网底防线,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健康底色。
云南网通讯员 侯希迪 薛云峰 马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