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焦点 >> 正文
【聚焦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生物如此多娇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1日 15:39:15  来源: 云南法治网

  原标题:【聚焦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生物如此多娇  

  生物源于哪,又从哪去?生物有多少种,又叫些什么?生物如何生存,又有哪些生活方式?未来,又会有多少生物诞生、又将有多少生物灭绝?古往今来,人类关于生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也从未找到唯一的答案。生物,一个简单的名词,蕴含了多少人类未知的秘密。

  在多彩的云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迹可循。在玉溪市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一片片封存于寒武纪地层的化石中,找到生命起源的最初形态,人类的祖先竟然是一条鱼;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中,一粒玉米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种子,通过一条小丑鱼,便能观测到珊瑚礁的生存与毁灭;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望天树为了争夺阳光和雨露,不惜长高40米,昂首望天,藤蔓植物以“先寄人篱下,再出人头地”的生存方式,形成绞杀奇景……

  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只有在云南才能看到。为迎接COP15大会,展示东道主良好风貌,以积极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春城之约”,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 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万物生长 万物和谐——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于2020年11月30日—12月6日举行,本报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澄江化石地博物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探访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原来,生物如此多娇。

  生物如此丰富

  云南有多少种生物?答案是,还未统计清楚。

  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动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一。在已经查明的数据中,云南的高等植物便有440科3084属19333种,物种数占世界6.4%,占中国50.1%;云南有原生脊椎动物2242种,占中国51.4%。其中:云南的鸟类有944种,占中国68.8%,中国目前已查清的2.5万种昆虫中,云南就有1万多种,光一直作为云南饮食名片的“云南野生菌”,便占了中国大型真菌植物的57.4%,此外,还有众多的特有物种。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云南省还是全球花卉观赏植物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约有1/3的高等植物种类具有花卉和观赏园艺价值,约有全球花卉1/3的野生种和近缘种,杜鹃、报春、龙胆、山茶、木兰和绿绒蒿等名花名列其中。世界上大部分的动植物都能在云南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即便如此,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物种濒危或丧失速度未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许多动植物因栖息地(生境)被侵占或破坏,处于濒危状态,部分土著物种消失,外来物种的侵扰,也给云南的生物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据了解,云南省19,333种高等植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9种,受威胁的物种有1,577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8.16%。2,285 种脊椎动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9种,受威胁的有503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2.01%。受威胁率远高于中国动植物的受威胁    率。云南已查明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小管福寿螺等入侵物种441种及4变种,其中植物321种及4变种、无脊椎动物84种和脊椎动物36种。云南成为外来物种入侵重要通道和重灾区,入侵物种对农林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早在1999年,在云南工作的中科院院士吴征镒便看到了保护野生生物物种的急迫性和必要性,他提出了建立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简称“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四年后在昆明投入使用,野生植物从此有了第二个“家”。

  如今,种质资源库已拥有有效保存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DNA、微生物菌株、动物种质资源的先进设施;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建成集功能基因检测、克隆和验证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具备强大的野生种质资源保藏与研究能力,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止2019年12月,共收集保存了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3546种248593份/株/条。其中,野生植物种子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35.2%,对于保障我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主任蔡杰博士表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野生生物如今在种质资源库种保存良好,科研人员每4年就对种子做一次萌发试验,保障了物种的繁殖能力和再利用价值。

  蔡杰博士猜想,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即将灭绝的植物未来或可通过种质资源库保留的野生植物种子获得“重生”。

  生物如此坚韧

  1984年7月1日,侯先光教授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20个门类、28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这一科学发现当即震惊了世界。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

  2019年9月份,云南澄江的高速上出现了一条“奇怪”的宣传标语——“澄江小虫虫 你的小祖宗”。标语照片一被发到网上,就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该标语宣传的是当地举世闻名的化石群——澄江化石群。2020年8月10日,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开门迎客,仅3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30万群众前来“寻祖”,一条埋藏于寒武纪地层的小小“昆明鱼”成了世间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据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介绍,澄江化石是现生动物的演化树之根,之后这棵树才开枝散叶,最后演化出了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要脉络,“讲述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最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诸多关于生命演化的精彩故事。

  通过VR技术,参观者可看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动场景,在汪洋大海中,浑身长刺的怪诞虫和抚仙湖虫惬意的趴在海底,或停滞、或游弋,寻找着饱腹的食物,身长2米的奇虾有一对带柄的巨眼,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美丽的大尾扇和一对长长的尾叉。它虽不善于行走,但能快速游泳。25厘米直径的巨口可掠食当时任何大型的生物,是一种攻击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当时海中的原始生物几乎都可能成为它腹中的美餐。 

  同样,澄江奇虾化石的发现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100多年前,人们在加拿大发现了奇虾的前肢,但由于缺少其他化石证据,科学家们猜想这是一只没有头没有腿的奇怪的虾。1992年,我国科学家陈均远及其助手在澄江化石群中发现了一块有着一对完整的“钳子”似的前肢和头部的奇虾化石。这块化石的出现使他的助手想起了实验室里一块被“冷落”了两年的另一块类似的化石。没过多久,一只40多厘米长,有着一对威风凛凛的巨大前臂和一对长长的尾叉的奇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现代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的不断引入,使得澄江化石“活”了起来,生动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最早的生命可能出现在凌晨4点,最后1分多钟人类才出现。而在晚上9点一刻,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用地球发展史1%的时间,演化出地球90%以上的动物门类。”每次讲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陈泰敏在解说过程中,一直提醒观众,抱着敬畏之心去看待澄江古生物化石,因为通过了解原始生物的起源和演变,人们会发现,我们的“虫虫祖宗“们活得是如此的坚韧,它们与天斗、与地斗、与竞争对手斗、在竞争中不断完成进化,不断充实着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

  未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将通过举办生命探寻之旅,“生命隧道——化石博物馆之行”等活动,让更多的游客带着孩子来到澄江探寻生命爆发与演化的奥秘,最终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普研学基地。此外,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次COP15大会,对生物多样性有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陈泰敏表示,虽然我国的古生物研究起步较晚,鲜为人知,但经过几代“古生物人”长久的努力和坚守,我国的科研水平已经自信地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希望更多人认识和关注古生物学家,他们同化石为友,与寂寞为伴,这份枯燥甘之如饴,用一个个惊人的发现来表现对祖国对事业的热忱。

  生物如此和谐

  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需要一双善于探奇、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葫芦岛上,四季都有不一样的风景。西双版纳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目前却拥有约5000种高等植物、102种哺乳动物占全国、427种鸟类、98种两栖爬行动物和100种淡水鱼,有153种本地种和56种珍稀濒危物种。

  叶片上的一簇粉红,可能不是兰花,是伪装成兰花的兰花螳螂在等待时机,寻找食物;看似无害的见血封喉树,枝叶之间布满了可爱细小的绒毛,可它树干内的白色汁液入眼则致盲、入血则致死,看似柔弱的藤曼植物终日寄人篱下,但熬到出头那天便可以将巨大的榕树活活绞死,为了在这个热带雨林中生存下去,昆虫练就了伪装绝技、动物练就了猎杀本领,就连在其他地方惯于生长在地面的植物,也逼着自己长出气生根,长出板状根,从“矮胖子“长成了”高富帅“。

  在这里,每一种生物都有姿态,每一种生物都活得很努力,每一种生物都有奇特的生活习惯,在热带雨林里,生物的生存之道多种多样,强弱相克、互惠共生、斗争互助,竞争十分激烈,但物种种群之间却也有意无意地维系着微妙的平衡,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稳定与和谐。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科普专家刘光裕介绍道, 虽然身处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开展研究工作多年,但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仍然是个谜。

  多年来,西双版纳植物园致力于保护濒危物种。园内收集保存了国内、外的龙脑香科植物8属30余种,成为了国内收集、保存龙脑香科植物最大、最全的单位。望天树、东京龙脑香、羯布罗香等园内深受大家喜爱的树种就属于龙脑香科。此外,园中还有“一叶当舟谁敢比?凌波驭浪颂王莲”的西双版纳王莲等誉满中外的“明星植物”。

  在西双版纳的暖冬,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的濒危植物白旗兜兰花开正盛,预计花期将持续到12月中下旬。据刘光裕介绍,这一于2003年在云南普洱首次发现野生珍稀物种,当时仅有10余株成年植株,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西双版纳植物园已经掌握了白旗兜兰种子共生菌萌发技术和种苗快繁技术,扩繁的种苗已回归野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还推出了版纳植物园的“乌兰魅影,夜游版纳植物园”项目,在夏季,漫天的萤火虫将植物园装点成一个“童话世界”,游客们在黑暗中通过感官,在园中探奇探秘,别有一番风味。

  据悉,截至2019年9月,在西双版纳植物园专类园区中有各类热带植物约1400种,130科,1000余种植物。植物园还设有热带森林生态学和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2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建有综合保护中心、元江干热河谷所级野外台站、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标本与种质保存中心等支撑系统。在这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从未停下脚步。

  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早已做好了准备。目前,云南省COP15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力争把大会办成中国气派、云南特色、春城风貌、惊艳世界的国际盛会。未来,云南将以COP15大会为契机,充分展示云南形象、昆明形象,让世界了解云南、了解昆明,让云南、让昆明走向世界,助推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最美丽省份的建设。(作者 郑恒)

责任编辑:桂忠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