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川渝乡亲共赴文明约 跨省实践同扬新风尚
“卖面咯!要吃面的来哟!”8月7日傍晚,重庆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复兴街道农民“支客士”挑着担子登台吆喝,竹板一敲,自编的顺口溜就唱了起来:“滥办酒席要不得,勤俭节约记心上……”台下上千名来自四川达州、宣汉、万源和重庆万州、开州、梁平等地的乡亲们,听得直拍巴掌。
当天在这里启幕的“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文明新风”川东北渝东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文明乡风共塑活动,成了川渝农民共唱新风的大舞台。钱棍舞的节拍里藏着“抵制高价彩礼”的劝诫,彩龙船的号子声中飘着“邻里互助”的暖意,三句半的俏皮话里道尽“丧事简办”的道理——16支农民队伍轮番登场,把乡土民俗变成了移风易俗的“活教材”。
乡土“支客士”变身文明“代言人”
“支客士”是城口乡间的“大能人”,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请他们来主持大局、调解纠纷,在乡亲们心里威望高、说话灵。这次活动,这些往日里操心“人情往来”的“总管”,成了文明新风的“传声筒”。
“老辈子传下的调子,唱新道理才够味儿!”厚坪乡“支客士”李大爷带着《移风易俗新风赞》钱棍舞队伍登台,竹棍上的铜钱随着“婚事新办不攀比”的唱词叮当作响,台下老乡们跟着节奏轻轻哼唱。他说,以前劝人别大操大办,人家总说“老规矩不能破”,现在把道理编进钱棍舞、三句半里,“乡亲们听得乐呵,道理也就听进去了”。
明通镇的“支客士”用顺口溜讲起《三人共叙嫁女酒》,说的是村里张大姐嫁女儿,彩礼从“十万八”变成“意思意思”,宴席从“几十桌”减到“够吃就好”。“以前嫁女要讲排场,现在大家比的是‘日子过得踏实’。”台下四川万源的王大姐举着手机录视频,“这唱的就是咱身边的事,比开会宣讲听得明白!”
线上直播间里更热闹,20万人次跟着乡音“云赶场”。有网友留言:“还是‘支客士’会说,这些老调子听着亲切,新风尚记着也牢!”
民俗搭起跨省“连心桥”
广场另一侧的“百图巡展”前,四川达州的“美丽庭院”照片旁,摆着重庆开州“孝老食堂”的实景图。“你看他们村的老人天天一起吃饭,咱们村也能学!”达州大叔指着照片跟身边的万州大妈聊得热乎。游客才艺展演环节,达州的山歌刚落,万州的快板就接上,掌声笑声混在一起,听不出省界的差别。
“川东北与渝东北,山水相依,人文同源!”城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小平说,这次活动特意用了两地群众都熟悉的民俗形式,“三句半的腔调、钱棍舞的节奏,大家都懂,情感也就通了”。展演中,“支客士”们用方言表演《殡葬移风易俗十提倡》,一句“厚养薄葬才是孝”,让台下两地观众频频点头。
巴山镇的彩龙船划上台时,“日子越过越兴旺”的号子响彻全场。划桨的农民大哥说:“这船划了几十年,以前划的是丰收喜乐,现在划的是新风新俗,这股风顺着任河流水,也吹到了四川的邻村!”
新风落地结出“文明果”
“以前一年随礼要花小两万,现在滥办酒席的少了,这笔钱能给娃交学费了!”城口县鸡鸣乡村民周大哥算起“文明账”,脸上笑开了花。他说,自从“支客士”们带头宣讲“3办11不办”公约(只办婚丧嫁娶等必要酒席,杜绝无事酒),村里的“人情负担”轻了,邻里间互助反倒多了——哪家收玉米缺人手,喊一声就有人来帮忙;哪家老人没人照应,大家轮流送饭。
如今的城口,“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等先进典型出了300多个,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成了乡亲们的“精神家园”。这次川渝联动,更探出了“乡土能人+民俗艺术+区域协作”的新路子。
夜色深了,钱棍舞的节奏还在广场上回荡。这场“文明派对”落幕了,但“支客士”们的唱词还在乡亲们嘴里念叨:“你帮我来我帮你,新风新俗传下去……”任河的流水带着乡音,大巴山的清风裹着新韵,在川渝大地慢慢铺展——文明的种子,已经扎下了根。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邓俐 邓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