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打开这个“百宝箱”,看看党的百年奋斗有多“燃”新华社系列融媒报道“红色百宝,奋斗百年”引发网友“追剧式”学习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0日 05:00:0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打开这个“百宝箱”,看看党的百年奋斗有多“燃”新华社系列融媒报道“红色百宝,奋斗百年”引发网友“追剧式”学习

打开这个“百宝箱”,看看党的百年奋斗有多“燃”

新华社系列融媒报道“红色百宝,奋斗百年”引发网友“追剧式”学习

( 2021-04-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媒

本报记者莫鑫

你知道吗?新华社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可能是新闻工作者里最会“寻宝”的人——从今年2月18日开始,他们每一天都会揭开一件“宝贝”的神秘面纱,并讲述这些“宝贝”背后的故事。

这些“宝贝”有的你耳熟能详,有的却名不见经传。但很多人听过这些“宝贝”背后故事,都会对一个问题有着统一的答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到今天?

因为百年的热血奋斗啊!

自2月中旬起,新华社“日更”的“红色百宝,奋斗百年”(以下简称“红色百宝”)专题系列微视频着实“火”了一把,引发不少网友开始“追剧”式学习党史,不少单集被全网置顶,浏览量破亿,中央档案馆将这一系列纳入党史学习资料,国防部的官网将关于“渡江战役”的单集内容置于国防教育页面展示,“学习强国”平台制作专题进行全方位展示。

“每个视频都是一个故事,就2分多钟,随时随地都能看。”

“心心念念的党史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好想去看国博里那件0001号绞刑架的实物!”

“看完讲有7个弹孔的羊毛背心那集,我是真的被革命时期的爱情感动哭了。”

……

不少网友在看过“红色百宝”的故事之后在评论区留下了精彩评论,有的网友甚至自发在评论区里补充与视频内容相关的党史知识,还有很多网友看到“红色百宝”系列已经播发30多集之后更是表示“什么剧都不刷了,最近就刷‘红色百宝’了”。

为什么一个党史主题的融媒产品能够“火爆”全网?这款产品背后的制作团队有哪些心路历程?他们是从哪儿“挖出”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日前探访了“红色百宝,奋斗百年”项目组,请他们就这些问题答疑解惑。

党的奋斗,一定要讲出“青春范儿”

“虽然你是百年前最受欢迎的‘潮牌儿’杂志,但最开始每期只有大概1000份的发行量,那时你内心的OS是:成长是需要过程的。”

2021年2月18日,“红色百宝,奋斗百年”第一集《看!106年前的这本杂志有多牛》正式上线,该集微视频利用轻快活泼的BGM和新颖的话语讲述方式,以年轻受众的视角讲述这件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极大地拉近了受众和历史的距离。

“年轻人喜欢听故事,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说教,要想拉近党史知识和年轻人的距离,那就得拿出年轻人爱看的东西来。”提到这个项目的最初策划,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任赵承说。

“红色百宝”系列自立项之初就强调报道要面向互联网、面向年轻人,对年轻人的关注贯穿主题、形式和内容的各个层面,为了能和年轻人“套上近乎”,制作可是下足了功夫。

每一集“红色百宝”的融媒报道都是以文、图、视兼具的形式进行全媒平台播发,并将微视频的时长控制在100秒左右,制作团队采用快节奏的方式进行剪辑并着重渲染文物揭秘的“神秘感”和“故事性”,同时在视频结尾加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问答环节。

为了做到“年轻人爱看”,“红色百宝”系列在社领导和社总编室统筹指挥下,由新华社国内部与音视频部等部门强强联合,并吸收和调动全部国内分社的报道力量,形成了近200人的庞大项目组。

“我们视频组里有很多编辑都是刚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力量,新媒体组包装里也有不少是新华社最年轻的新鲜血液,想做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就得让年轻人自己上手做。”新华社音视频新闻编辑部主任孙志平说。

整个“红色百宝”项目组分成了视频组、文字组、新媒体呈现和协调组,多部门优势力量共同参与,编审、发稿完全按照产品思维进行统一部署,而非“视频走视频线路,文字走文字线路”。

这支跨部门、“跨兵种”的全媒体报道团队成功将整个新华社的优势报道力量整合、汇聚成一支文、图、视协同作战的融媒“集团军”,成功将“红色百宝”这款献礼建党百年的融媒产品推上全网的流量高点。

千万里,追寻有红色故事的“你”

“你能想象吗?我们在场几十位编辑记者,几乎没人听说过掺辣椒面增强杀伤性的‘延吉炸弹’,大家看完样片纷纷感慨。这样一段传奇如果尘封在历史中是很可惜的,把它挖掘出来并精彩呈现是对那段英雄的抗战岁月最好的纪念。”项目组统筹刘敏回忆当时看样片的场景。

“红色百宝”系列不光重在“讲宝”,也重在“寻宝”,据项目组成员介绍,包括“掺辣椒面的炸弹”、毛泽东手书“奋斗”等十余件红色文物更是首次公开“露面”。而这幅由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奋斗”两字的书法作品,还是整个“红色百宝”系列的“大彩蛋”,眼尖的网友们有没有发现呢?

“没错!还真让眼尖的网友说对了,片头一开始唰唰唰闪过文物时短暂出现的繁体字‘奋斗’是毛体,这件文物也被列入了我们的百宝当中。”音视频部编辑刘宇轩说。

这件文物是项目专班成员赴中央档案馆接洽并征集文物时发现的。

“一进中央档案馆的馆藏文物室,就看到了遒劲有力的两个大字——奋斗。”国内部副主任、项目制片人张旭东说,这件文物与项目的主题非常契合,也是对“红色百宝”精髓的高度概括,当时初步决定纳入百宝名录。

这只是选宝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在项目组成立初期,按照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的要求,赵承带领主创团队先后走访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部门机构,对接选宝和采访事宜。从探秘馆藏文物到参观博物馆展陈,从与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座谈到向研究员请教,经过反复研商、深入采访来挖掘精品。

“为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地方上的红色文物精品,去年8月至11月,国内部和音视频部两次联合向新华社所有国内分社发出业务电,我与项目组文字组组长邹伟、统筹秘书组组长刘敏等专班成员多次与分社总编室联系,各分社结合各地纪念馆、博物馆的宝贵资源,选取了一批镇馆之宝、重要文物。”音视频部视频组组长鞠晓燕介绍道。

后经多次调整,共筛选出226件文物。

“删的时候真是心疼啊,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一件红色文物背后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但我们必须要作出选择,既要考虑我们选的文物覆盖面广不广,又要衡量每件文物代表性强不强,年代、地域甚至适不适合用视频呈现都是我们要考量的因素。”张旭东谈文物选择的难度。

随着“红色百宝”播出效果持续扩散,一些新华社海外分社记者主动联系到项目组,希望将海外的“红色文物”也纳入这个系列中,用以讲述20世纪早期青年共产党人在西方国家学习革命思想、引进先进思潮的故事。

“地毯式”搜集文物,挖掘出许多不为公众所知的红色宝贝,专班系统性地梳理了与之相关的史实资料,以及有待进一步追踪的文物线索。这对于新闻报道、党史研究、红色文物的保护以及文物价值的挖掘等具有重要意义。

党史的“真儿”,不“较”不行

“此时,泸定桥上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拆除,13根光溜溜的铁链,摇摇晃晃横亘两岸,下方30多米处波涛汹涌……红军集中火力有效压制住了对岸敌人,22名红军勇士腰缠十来个手榴弹,背插马刀攀着铁索向对岸强攻,有4人当场壮烈牺牲,10个人至今都没有留下名字……”

对面敌军架着机枪,我们这边攀着铁链飞夺泸定桥,这可能吗?

在制作这一集内容前,“红色百宝”项目组的年轻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也是不少网友可能会较的“真儿”。这一集要不要做?对于观众可能会提出的疑问,要怎么在内容上回应?这极大地考验了“红色百宝”项目组占有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实际上当时我方的兵力要远胜于敌方,我方集中火力把对面的火力给压制住了,这才给了这些勇士机会。”国内部视频组组长邱红杰谈起飞夺泸定桥的史料信息。

“当时我们拍这集之前,就想着一定要把这段史料研究清楚,要讲明白最后勇士们怎么就能凭着血肉之躯攀过几十米长的铁链。我们经过多方搜寻和采访,终于找到了材料来证实。到了这一步,我们才敢做这集视频,才敢把这个要点在视频里呈现。用史实来讲故事,内容才能立得住,故事也才能生动。”邱红杰补充道。

每一期视频无论是文案还是画面,都至少要经过七八次反复核对。项目组规定:凡是视频中引用的文物信息、史实资料必须要权威准确;涉及革命人物说的话,必须要找到最原始的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转引。

为“严把史实关”,“红色百宝”项目组专门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6名专家审稿,确保史实不存疑、方向无偏差。

聂耳到底有没有用“寻宝”找到的这把小提琴奏出《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的那句话到底在《西行漫记》的第几页?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是怎么被发现的?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红色百宝”的主创人员可谓是“日夜奋战”,每个人都得了“强迫症”,编辑在任何流程上只要对史实资料的出处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出要求进行史实的核对。

为激发受众共鸣,创新历史题材报道,项目主创人员和新媒体组成员对于标题创作、悬念设置、叙事方式等方面反复推敲、大胆尝试。深挖百宝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增强揭秘性;设置答题环节,强化与受众互动性;创新话语方式,赋予时代感……以年轻受众视角讲好红色百宝故事,映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将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始终。

整个过程艰辛而充满趣味。每天发稿之前,融媒体推送组的编辑记者群里仍然非常热闹繁忙,大家集思广益对稿件进行最后的创意包装,并随时进行技术性调整。每篇稿件从策划到发出,均数易其稿、精心打磨直至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有时第二天就要发稿了,可晚上有编辑提出对视频的细微之处存疑,项目组就会立刻部署彻夜查找资料,进行史料核对,直到确保史实无误,第二天才按时发稿。

传递红色精神,让“共情”先行

1931年2月7日,深夜的刑场上,身穿深色羊毛背心的冯铿身中7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这件羊毛背心是冯铿一针一线为丈夫许峨编织的,尽管许峨十分喜欢,但他执意要冯铿穿上御寒。

19年后的清明节,人们挖掘出烈士遗骸遗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烂、且留有弹孔的羊毛背心。一旁的许峨一眼认出,声音颤抖地说:“这就是她,这就是他们。”

“我感受到了当时青年共产党人的信仰、初心以及他们经历的苦难和奋斗的征程。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让同为24岁的我有了一种代入感:如果当时是我,我会怎么想?我又会怎么做呢?”在《7个弹孔的羊毛背心,铭记血色青春》这一集的评论区,一位网友留言道。

“我们在制作视频的时候,经常都是热血澎湃的,有时看完样片,在场的很多主创眼眶都红了,那个时候,我感觉我就是在跨越时空和当时的革命人物对话,‘亲历’他们经受的苦难,感受着他们青春年少时的奋斗有多么艰辛。”音视频部编辑周梦蝶谈起她的创作感受。入职新华社还不满1年的她,如今已经是“红色百宝”项目组的主力。

在“红色百宝”项目组看来,网友通过这个系列的报道提升对党史的学习兴趣只是“小目标”,项目组更希望让观众在看完每一集视频后能切切实实学到知识、产生共情,能更加细致而真切地感受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希望网友们‘看了不白看’,能够get到一种内心的鼓舞和精神力量。”“我们力求要在情感上激发网友的共鸣,让网友能够以红色文物为依托,同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思想上的对话。最后得到的成果,或许就是精神上的成长和滋养。”主创人员总结。(莫鑫)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