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人为他牺牲、17人弃暗投明……孙泰镐的抗美援朝记忆
“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孩子,到后来参军打仗,当干部,活到现在!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来,我们的军队装备也提升了,我感到非常骄傲。”今年已经85岁的孙泰镐说。
朝鲜族老兵孙泰镐的家乡在吉林省海龙县湾龙乡(今属吉林省梅河口市)。作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7个对敌广播站里的朝语播音员之一,孙泰镐对上前线抗战的记忆深刻。
1950年10月,湾龙乡的夜里时常能听到敌军飞机轰炸的隆隆声。轰鸣声中,16岁的孙泰镐抱着“赴死”的决心,报名参加志愿军,怕报不上名,还特意虚报了1岁。
1951年5月,新兵集训后,孙泰镐被分配到志愿军第67军199师597团任联络员,做朝语翻译工作。5月下旬,他们从被美军炸毁的丹东桥上铺着木板蹚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
战场上,担任联络员的孙泰镐常常身上揣着4个手榴弹,手拿小臂长的喇叭筒,碰到敌人就用朝语喊:“缴枪不杀!”
上甘岭战役前,67军和15军各守上甘岭的半个山。那时,敌人天天炮轰上甘岭。有一天,敌人突然停止炮击,这引起志愿军关注。为摸清敌军企图,孙泰镐所在连队接到侦察敌营抓捕敌军“舌头”的任务。所谓“舌头”,是被俘获后能够口供有效情报的敌军官兵。
作为朝语翻译,孙泰镐和执行这次任务的侦察班一起进入敌营。刚潜伏到距敌哨兵很近的一处被炸毁的破房子里,他就听到一个敌军官训斥哨兵:“站岗,你只能往前看!看别的地方,敌人来了咋办?”他意识到说话的是个军官,于是马上翻译给了班长,班长带他和副班长摸到了敌军官回营的路上,合力抓住了敌军官,掌握了重要敌情。
这次任务后,孙泰镐被抽调到敌工科做瓦解工作。上甘岭战斗的43天里,他和战友们在岭东侧的一个坑道里组建了广播站,白天头顶着炮火轰鸣在山洞里背稿子,晚上就从广播站出发,穿过放哨班,跨过距敌军300米的距离,摸到前沿阵地的战壕里用喇叭进行广播。
夜深人静的时候,孙泰镐播讲的是瓦解敌人的稿件,扩音器里播放的是亲情音乐,搅得敌人睡不好觉。对面的敌军长官恨透了孙泰镐,一天夜里,敌人用重炮轰炸广播站一带,炮火过后,敌人用广播喊话说:“对面的共军,挨炮弹的滋味怎么样?”孙泰镐立刻用广播回应:“你们的炮弹都是棉花做的,落到我们阵地上只是给擦擦灰。”对方气急败坏地命令下属:“一定要抓住中共的沈记圆(孙泰镐当时的化名)。”
1952年11月的一天,广播站遭敌人围攻,站里11名战友为保护孙泰镐先后牺牲,之后团里及时派来援兵打败了敌人。每每思及那些牺牲的战友,孙泰镐总是止不住地流泪。
广播站虽然遭受过敌人若干次疯狂的破坏,但孙泰镐没有离开上甘岭一步,没有间断过一天的对敌广播。广播站的人员一个月换防一次,却没人能接替孙泰镐的工作,他一直坚守到完成任务。
10个月的炮击,震聋了孙泰镐的1只耳朵,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志愿军对战局的分析和对敌军的心理袭扰,起到了瓦解之效,先后有17名敌军官兵因听了广播弃暗投明。1953年,工作成绩突出的孙泰镐荣立三等功。
抗美援朝结束后,上甘岭的日日夜夜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永远地留在了孙泰镐的记忆中。(张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