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视频 >> 专题 >> 正文
【云品微短剧创作】活化方志·滋养剧本| “出将入相”杨一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9:20:04  来源: 云南网

  引言:“风从云岭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百部云品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自2025年1月启动以来,已经收到全国各地近200部剧本,很多投稿人都能紧扣主题,在选题中融入许多“云品”元素。为了让该剧本在后续打磨过程中更加具备云南人文气息,反映地域文化特征,云南网联合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推出“活化方志·滋养剧本”系列稿件,赋能“风从云岭来”百部云品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将地方志的“史料”转化为编剧眼中的“故事素材库”、笔下的“文化亮点”,通过聚焦故事性、细节性、可视化等核心要素,为剧本创作提供“养料”,点燃更多剧本故事的丰富想象力,解决剧本创作中历史文化内容匮乏问题,提升剧本征集活动的文化深度、独特魅力和吸引力,让尘封的地方志“史料”成为编剧手中的万花筒、观众眼中的时光机,让云岭微短剧这股“春风”为地方志带来新生机。

《极简云南史|“出将入相”杨一清》

  昆明金殿后山的麦冲村里有一座“相府山庄”。相府,顾名思义,就是宰相的官邸。这位宰相就是首位滇籍宰相(明朝时称“内阁首辅”)——杨一清。这相府山庄原来可不在这儿,其前身是翠湖边上的杨文襄公祠堂。明清时,云南的老百姓把杨一清列为乡贤、名官,建立祠堂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十二月初六是杨一清的诞辰, 1926 年,昆明各界人士发起祭祀活动,此后每年十二月初六都要在杨文襄公祠举行公祭。民国后期,杨文襄公祠搬迁到了昆明武成门附近。1996 年旧城大改造,要将祠堂拆除, 一个叫王保平的普通农民,因喜欢历史文化,感念杨一清的历史功绩,便出资抢救下整栋祠堂文物,并在昆明金殿后山修建了一座杨一清纪念馆,命名为“相府山庄”。如今,相府山庄的规模不断扩大,是中国唯一一座“杨一清博物馆”,收藏有杨一清墨宝、文集、匾额等众多文物,很多人慕名而来,了解这位著名宰相的辉煌人生。杨一清究竟何许人也,为何让云南人民如此景仰?

  [一生显赫]

  历经四朝,两入内阁首辅,驻守边防,三任“三边总制”,他是云南籍第一位宰相——杨一清。

  杨一清,字应宁, 号邃庵。明景泰五年(1454)出生 于广东化州,祖籍云南安宁。幼年时他就能赋诗作词,在当地名声很大,被当作神童推荐到翰林院学习。刚进翰林院不久,明宪宗有意试其才华,即兴出一上联,要杨一清对下联。皇帝吟道:“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皇上话音刚落,杨一清就脱口而出: “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一  听,惊叹道:“滇人善联!”自此,“滇人善联”遂成佳话。 明宪宗爱才心切,亲自为杨一清挑选老师。杨一清也不负圣望,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历四朝,为官五十余年, 被杨慎誉为“出将入相,文德武功”。

  杨一清能武。明朝时边患不断,明王朝在东起鸭绿江、 西抵嘉峪关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其中,最西边的三个重镇是延绥、宁夏、甘肃,被称为“三边”。 设立之初,各边镇只注重自身利益,当一个边镇遭到攻击时,邻近边镇往往坐视不理,隔岸观火,不相救援,因此多有败绩。于是朝廷设置三边总制来统领三镇军务。杨一清在弘治十七年(1504)、正德五年(1510)、嘉靖三年(1524)三次出任三边总制,功勋卓著。

  杨一清能文。明太祖朱元璋时,废宰相,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大学士中居首者,称为首辅,权力最大。杨一清因出色的政治谋略,于正德十年(1515)和嘉靖六年(1527) 两次担任内阁大学士。

  杨一清能屈能伸,政治生涯处于低谷时,也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德元年(1506),杨一清因得罪大太 监刘瑾,被诬陷后辞职归里,不久刘瑾再次诬陷他冒领饷银,并让锦衣卫押他回京入狱,多亏大学士李东阳为他辨别冤屈,最后才化险为夷。

  杨一清第二次入内阁首辅时,遭到内阁成员张璁、桂萼的排挤、打击, 无奈之下只得上书世宗,希望削职放还。 回到镇江后,又患上热毒之症,背部生恶疮而逝。

  [军政奇才]

  明朝廷在危急时, 三次起用杨一清总制三边, 其保卫边疆之功绩堪比唐朝元帅郭子仪。他用反间计除掉刘瑾, 谋略之深堪比唐朝名相姚崇。

  杨一清保卫边疆的功绩,主要体现在解决西北边防问题上。弘治十五年(1502),杨一清奉命督理陕西马政。 当时私茶猖獗,沿袭已久的茶马互市因之废置。杨一清上任之后,采取措施打击私茶贩卖活动,将茶马贸易收归官 营,由官府在边地以茶与蒙古部落交换马匹,政府获利不少。

  为了应对蒙古骑兵的南下入侵活动,保卫固原城(今 宁夏固原 ),杨一清修筑了平虏(今宁夏平罗县)、红古(今 宁夏海原县)两个城池援助固原。固原城是防守内线, 一 旦失守,蒙古骑兵必然由此深入,则陕西内地难保安定。  所以杨一清不仅修筑平虏、红古两座城, 作为固原的后援, 还在黄河边上筑修碉堡。同时,他整顿边军,罢免办事不力的将领,使得军队的战斗力逐渐提高。由于办事得力,正德元年(1506)他被任命为三边总制。

  杨一清上任后提出一整套修边策略:首先要修复残垣断壁。他分析,陕西这些边镇,只有花马池(天顺年间 (1457—1464)改建新城在今宁夏盐池县)到宁州(今甘肃宁县)这一带城堡年久失修,蒙古骑兵就是从这些残垣断壁进入内地,导致附近地区生灵涂炭。其次是以河套 地区为防守重点,凭借黄河构建防御之势,使河套方圆千里尽归明朝。最后放眼西北防线形势,他提议在石涝池(今陕西定边县东)至边营地段上设立墩台、驻守。花马池应设立卫所,守兵不足,应予招募。这些措施实行后,边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正德五年(1510),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朝廷。皇帝重 新启用杨一清为三边总制前去平叛。出征不久后杨一清就把叛乱平息了,之后奔巡于各镇州、卫所之间安抚民众, 举荐良将,整顿兵马,以防鞑靼再次突袭。

  世宗即位后,来自北部蒙古鞑靼部和西部吐鲁番的威胁越加严重,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世宗下诏命杨 一清再次出任三边总制。他到任后选拔将才,巩固边卫, 训练队伍,修整边墙,在短期内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积极地向边地进袭。对于西部吐鲁番的侵扰,他采用军事打击和安抚通好相结合的策略,尽力保护各族民众的利益。

  说到杨一清的政治谋略,就要讲一讲他的计除刘瑾。 刘瑾本是武宗最宠幸的宦官,权倾朝野。他不仅掌握内外军权,还矫造圣旨,宣布宦官有管理民政事务的权力。于是民间流传北京城里有两个皇帝, 一个朱皇帝, 一个刘皇帝。按理说,这西北边臣杨一清和宦官刘瑾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两人是怎么结的梁子呢?原来,杨一清出任三边 总制时,提出了一套治边策略,武宗十分赞许,当即批给 他十万国库银。刘瑾记恨着杨一清动用库银不打招呼,于是对他百般陷害。杨一清隐忍不发,坐等时机。

  正德五年(1510),机会终于来了。安化王朱寘鐇 勾结死党叛乱朝廷,导致生灵涂炭。武宗立即重新启用杨 一清为三边总制,和太监张永一同前去平叛,出征不久后叛乱就平息了。回师途中,杨一清对张永感叹道,番中有乱可以清除,但朝中有乱而不能马上清除啊!张永一愣,  问,杨大人这是何意?杨一清靠近张永,用手指写了一个瑾字,张永一看也面露难色:这个人早晚伺候皇上,极得宠爱,皇上一天不见他就闷闷不乐,如今他拉帮结派,耳  目众多,想除掉他不容易!杨一清低声道: 张公公也深得皇上器重,能把平叛的事交给你我,可见皇上对你的信赖。回到朝廷后,皇上定会问你宁夏之事兴起的原因,你就把安化王伪造的檄文交上去,并且诉说刘瑾图谋不轨,  天下将会大乱,到时候皇上一定会采纳你的建议杀了刘瑾, 那么皇帝最信任的人就是你了。张永听后也有所动,但担心此事不成。杨一清说:如果别人奏请此事,皇上可能不会相信,如果是你,皇上定会采纳,万一不成,你可以叩头哭泣,请求一死,皇上一定非常感动,再说你刚刚立了军功,皇上不会为难你的。

  杨一清、张永平定了宁夏叛乱,押着安化王进京,面见武宗。武宗在东华门设宴亲自招待他们,刘瑾陪伴到深夜才退下。这时,张永趁机掏出奏折,道出宁夏叛乱的原委,列举刘瑾图谋不轨的十七条罪状。武宗听后一惊,命张永缉拿刘瑾并派人抄家,查获大批赃物罪证,武宗大怒, 将刘瑾拖出去斩了。刘瑾生前作恶多端,被斩首之后,大快人心,据说有好多人高价买其肉啖之泄恨。

  [文坛大家]

  杨一清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诗歌、文学、书法、收藏等方面亦颇有造诣。

  他创作的 2000 多首诗歌收录在《石淙诗稿》《石淙诗钞》中。他一反明早期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风,倡导改变文风,内容多样化。诗歌内容既有边塞苍茫的景色, 也有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更多的是报国爱乡的感情。云南人赵藩评价他的诗为“旗鼓中原一大家”。

  他的文章以真实情感而作,他的《关中奏议》《督府奏议》《纶扉奏议》等著作, 在关注国计民生、边防问题、 朝廷弊政方面多有独到见解,在明代就有广泛影响,成为明后期军政首领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杨一清书法苍劲有力、稳健沉雄, 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推崇。他喜好收藏,收藏过赵构的真草书《嵇康养生论卷》, 后被上海博物馆收购展出。他辑刻的《孟东野诗集》也成为现在研究诗人孟郊的重要文献。

  杨一清还对围棋非常有研究,开创了当时围棋的两大 流派 ——“苏派”和“京师派”,成为其领军人物。

  [情系云南]

  杨一清热爱故土,成化年间奉母命回到安宁扫墓省亲, 在云南生活了九个月。

  回乡后的他沉醉在故乡的山水中,时常流连于螳螂川畔,听着江水冲击巨石发出的淙淙声,好似钟声一样。杨 一清曾听他父亲说,这块石头是空心的,流水冲击后,就像琴瑟铃鼓一样,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便将此地取名为 “石淙流韵”。之后,怀着对故土的热爱,杨一清以“石淙”为别号,将自己的诗集称作《石淙诗稿》,还将自己 建盖的房屋唤作“石淙精舍”。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文人 墨客的渲染下,“石淙流韵”成为安宁“八景”之一,闻 名全省。

  故乡虽好,但职务在身,终究还是要离开的。杨一清离开安宁后,在昆明五华山下拜谒了赛典赤·赡思丁庙, 写下著名的《谒咸阳王庙》一诗。在昆明还拜谒了南关外的沐英庙和城东的王忠文祠,写下《谒黔宁王庙》《谒王忠文祠》两诗,对元明以来治滇有功的赛典赤、沐英、王忠文倍加赞颂,显示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乡土是最深沉的思念与牵挂,杨一清无论官居何位、 任职何处,始终记得自己是云南安宁人,时时惦念着那遥远的家乡,始终记挂着云南这片故土,对家乡保持着殷切  的关注,对家乡人有着不可比拟的亲切感,每当有人要入云南为官时,杨一清总是要亲自见一见这些人,叮咛嘱托, 希望这些人能建设云南、造福云南。昆明人毛玉在昆明修书院,杨一清为书院题名“养正”,这正是他美好愿望的寄托。一代文豪杨慎流放云南之后,在安宁遥岑楼讲学数  十年。此后, 安宁文风大进,人才济济,中进士者十数人, 中举者六十多人。这其中也有杨一清的功劳。杨慎流放云  南之前曾拜访杨一清,杨一清殷殷嘱托,请杨慎多在安宁讲学授课,培养人才。

  杨一清回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其中一则是这么 说的:他走在安宁城东郊龙宝寺下的路上,看到一些乡民 背着松柏枝叶急匆匆往州城里赶。他询问后才知,是故乡人听说杨大人回乡,特地用松针铺路,用柏枝扎牌坊欢迎他。杨一清听后十分感动,回到镇江后,差人送来自己的积蓄,请安宁州官在当地广植松柏,美化故土。

  杨一清作为“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人”,如此心系云南, 云南人民怎能不铭记他?除了相府山庄,安宁温泉南面的环云崖上,还遗存着清朝末代状元袁嘉谷先生的“杨文襄  公故居”和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的“石淙”摩崖石刻,安宁市政府将一条街道命名为“一清路”, 20 世纪 90 年代  安宁还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叫作“石淙文学社”,以此 来纪念这位先贤。

  资料来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上述全部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版权均归属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秦黛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