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慧
近日,“清华女博后毕业当14年农民”的新闻冲上热搜,不少网友被这位女博士的事迹“圈粉”。从海归博士到“新农人”,石嫣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其实,近年来,像石嫣这样回到家乡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能带到基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众人眼中的高材生,本可以在大城市有好的发展,选择下基层需要莫大的勇气。在笔者看来,胸中有“沟壑”,哪里都是舞台,基层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
青年下基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青年走下基层,将为这些发展较后的地区输入新鲜血液,同时补齐人才短板,促进基层发展。
青年下基层,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次实地检验。青年有着较高水平的学识、技能、眼界,但多数时候,他们困于学校这个“象牙塔”中的,其所知、所学并未经过实践,多为“纸上谈兵”。基层工作无疑给了青年一次检验所学、所知、所能的绝佳机会。
青年下基层,不应该感到羞耻,更不应该被群嘲。无论是卖猪肉的北大学生,还是成为新农人的女博士,他们只是如北大教授张帆所说的,找到了自己的路,成为了自己,并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基层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青年参与基层工作既是成就自己,更是奉献社会,青年人在基层工作的学习和磨砺中能够成长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栋梁之材,值得全社会的肯定。
当然,青年下基层也绝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不悔的选择。首先,青年要端正思想。相对于大城市,基层工作要艰苦些,青年人要树立不怕苦、不畏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其次,青年人要了解自身特点。青年人的所学、所知、所能与实际的基层工作是有一定差距的,青年人应当了解自身所长,并广博学习,缺什么补什么。最后,青年人要学会“低头”,低头向群众学习,低头去实践。社会是学校,群众便是老师,青年人进入基层便要有实践出真知和时刻学习的态度,不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应当时时更新。
“有志者,事竟成。”青年人有学识、有才干,心中装有国家,便不会、也不应拘于方寸之地,梦想才会在实践中遍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