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在乌兰浩特,感受多姿亮丽的文化地图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5日 08:40:02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在乌兰浩特,感受多姿亮丽的文化地图

节奏欢快的马头琴乐音从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飘出;距离乌兰浩特市区以北9公里的“花乡小镇”让越来越多游客闻“香”而来;在蒙克丽剪纸工作室,一幅幅剪纸作品勾勒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其乐融融......在乌兰浩特,各种文化活动交织辉映,一幅多姿亮丽的文化地图徐徐展开。

马头琴让孩子们玩在一起、爱在一起

1996年出生的董峰月笑起来很纯真,微信头像上,他和马儿亲昵依偎,飒爽帅气。朋友圈里,他热情地与大家分享着自己的生活。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还是一个上学的孩子,其实他已经是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的一名教授马头琴的音乐老师。

音乐教室里整齐摆放的马头琴。新华网 王莹 摄

在音乐教室的一面墙边,学校为孩子们采购的马头琴整齐摆放。谈起自己对马头琴的热爱,董峰月有说不完的话。“初中那会儿,其他同学都想学萨克斯等更潮的乐器,但我对马头琴情有独钟。”带着这份喜爱,董峰月大学读了马头琴专业,去年毕业后来到了这所蒙古族小学任教。

虽然在蒙古族小学授课,董峰月却是个汉族小伙儿。“妈妈是蒙古族,爸爸是汉族,蒙语、汉语都能说。”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他用蒙语和汉语给孩子们写下乐理知识。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在双语中切换自如。董峰月告诉记者,他周围的朋友同学都是双语通,“不论是蒙古族的朋友还是汉族的朋友,大家都玩在一起,很快乐很开心。”

不仅他的朋友如此,班里孩子们上课时,各族的小朋友也相处的其乐融融,“孩子们来自不同民族,但对马头琴都充满了热爱。在音乐课上,大家一起练习马头琴,特别开心。音乐将孩子们紧紧联结在一起,通过音乐,大家玩在一起,也爱在一起。”

刚开始学习马头琴,孩子们拉的并不算好。但孩子们参差不齐的乐声,却成为董峰月心里最踏实的一角。“看着孩子们对马头琴这么有兴趣,我很满足。”

“花乡小镇”的脱贫致富经

位于乌兰浩特市区以北9公里的义勒力特嘎查远近闻名,被称为“花乡小镇”。这个只有552户、1872人的嘎查,成为不少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在这里,孔雀园、开心农场、水景公园、开心牧场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在孔雀园,不仅可以观赏到各类孔雀及相关工艺品,还能放飞、认养孔雀,对于来自城里的游客,这样沉浸式的体验格外吸引人。在旅游旺季,孔雀园每天接待游客100~200人,孔雀羽毛粘贴画等周边文创产品供不应求。

“花乡小镇”成为不少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新华网 王莹 摄

这仅仅是这个“花乡小镇”发展旅游的一个缩影。依托“农业+旅游”,义勒力特嘎查一直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以休闲观光、养生体验、亲子实践为主要功能的特色村寨,通过发展垂钓、水上乐园、景观栈道、林果采摘园、农家乐、周末农场、农家餐厅、农家超市等项目,全域旅游和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培育“快进慢出”的特色旅游体验地。

“一花带来百花香”,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也带动了传统的水稻种植业、设施农业以及林果业、孔雀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让嘎查的人居环境日益优美,也带来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好机会。嘎查的农家乐从最初四、五家到现在二十多家还常常爆满;开心农场夏季采摘园区每天吸引数千市民前来采摘体验;村民家中的瓜果蔬菜、土鸡、土猪在家门口就卖上了好价钱;村民成了导游,把自家的农畜产品推广成景区的畅销商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闻“香”而来,小镇里的景点成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曾经无名的小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村寨。

剪纸让生活越来越有味儿

在乌兰浩特,有这样一个地方,周围居民只要有时间,都爱去这里跟大家在一起。晚上八点多了,这里依然灯光明亮,座无虚席,大家娴熟地挥动着手中的剪刀,红色的纸张一会会功夫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大家比划着、对照着各自的作品,温暖有爱。

这个大家都爱去的地方便是蒙克丽剪纸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10月,由退休教师乌日嘎创建。乌日嘎从2015年开始从事剪纸工作,现在已经是“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成立这个工作室就是想通过剪纸来表现当地农牧民的美好生活和草原儿女心向党的浓厚情感,不断传承和发扬这种民间文化艺术。”谈起创办工作室的初衷,乌日嘎充满深情。

剪纸爱好者在蒙克丽剪纸工作室剪出石榴图案。新华网 王莹 摄

其实,工作室刚成立时情况并不乐观。当地的农牧民不会剪纸,也对这样的文化活动不了解。乌日嘎没有放弃,今年7月初,她为当地农牧民开展了为期2天的免费培训,不仅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剪纸、喜欢上剪纸。

据乌日嘎介绍,自蒙克丽剪纸工作室创建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0期免费培训班,参加的剪纸爱好者从最开始的十几个人变成了600余人。

通过教大家创作“党旗在心中”、“军民鱼水情”、“守望相助”等红色剪纸作品,当地农牧民对剪纸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渐渐爱上了这个小小的工作室。

“乌日嘎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更多人参与到剪纸文化当中,我们现在都很喜欢来这个工作室。”正在剪纸的一位蒙古族阿姨告诉记者,不一会儿功夫,一幅石榴花开的美丽画面便从她灵巧的双手间诞生。她小心翼翼的将作品装裱起来,脸上绽放出一片灿烂、幸福的笑容。(王莹)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