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沙地苹果美名传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1日 06:10:27  来源: 经济日报

原标题:沙地苹果美名传

秋天是陕北高原最美的季节,深度整治后毛乌素沙地中,经过精心培育的苹果林长满了小红灯笼般的果实。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回乡之路”单元,取材于陕西榆林人治理毛乌素沙地的真实故事。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这里曾经遍布接天连日的黄沙。1959年开始,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在这里展开。“回乡之路”展现的正是榆林人民60多年艰苦治沙岁月中涌现的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女子治沙连等一批全国治沙英雄的故事。

影片中,卖沙地苹果的乔树林原型是张炳贵老人。2003年,已经退休的张炳贵承包了300亩低产林场。2009年,张炳贵培育出了耐寒耐旱的苹果树,成活率高达95%以上。2018年,张炳贵成功培育出了优质的沙地苹果品种,年产量7万余斤,产值达到20余万元。同年,“芦河沙地苹果”成为全国第一个沙地苹果注册商标。张炳贵无条件与乡亲们分享果树种植与果苗管理技术,帮助乡亲脱贫。

电影里乔树林返乡治沙的故事则来自全国劳模、治沙人张应龙的亲身经历。2003年,时任北京某外资企业高管的张应龙,辞职回到榆林神木治沙。17年里,他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将植被覆盖率从3%提高到65%。如今,除了生态林,张应龙还在努力打造高产值经济林,通过林下放牧、种植食用菌,让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加宽阔。

“回乡之路”里热闹的乡村和宽敞的学校,让时隔多年后回到家乡的闫飞燕非常吃惊。这些场景的取景地,就是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和坑镇中学。“赤牛坬村以前是一个封闭落后的村子。如今,通过发展陕北民俗体验游,赤牛坬村已成国家AAA级景区。去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其中旅游收入8200元。”据了解,今年电影上映后,仅国庆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就有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

“回乡之路”的结尾处,曾在沙海中砥砺前行的英雄们出现在观众席中。“英雄并非天生天长,而是出自于平凡工作中的不懈奋斗。”观众们这样说。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