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久久“功成”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恭城走出特色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4日 11:10:4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久久“功成”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恭城走出特色发展道路

久久“功成”

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恭城走出特色发展道路

( 2020-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本报记者王念、向志强、黄庆刚

如果从广州乘坐高铁前往桂林旅游,不少游客并不直接到市区,往往先在桂林的两个县级站下车,从画廊般的山山水水间穿过去。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另一个就是恭城——我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9月25日,恭城瑶族自治县迎来30周岁“生日”。

从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贫困县,到构建起生态农业发展的“恭城模式”,再到人居环境良好、产业转型升级、优秀文化复兴、基层治理优化的美丽城乡,一系列崭新气象引人瞩目,恭城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生态立县”筑牢发展根基

金秋时节,云淡风轻。在恭城县栗木镇鹏宇兄弟高科技种植示范基地,上千亩的柑橘树蔚为壮观,特早熟的蜜桔挂满枝头,工人们正抓紧采摘,赶着中秋和国庆档期上市。“三分之二出口,三分之一供应广东,树上的果早就预订完了。”基地负责人柴寿海说,今年预计产果80万斤。

“驱车在乡村公路上行走,如果三分钟看不到果树,就不是恭城。”这句话在恭城流传已久,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动景象。

20世纪80年代,恭城完全是另外一个形象:这个桂林市区东面最偏远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没有国道、铁路、高速过境,70%的农户缺柴烧,能源短缺导致乱砍滥伐,生态环境恶化,平均两年发生一次旱灾。当地政府曾强令封山,但由于无治本之策,滥伐问题屡禁不止,不少村民面临粮食和燃料的双重困境,陷入“为了生存、破坏生态,生态恶劣、更难生存”的恶性循环。

面对一系列难题,恭城干部群众认识到,只有吃透并立足区位和资源禀赋实际,改变思路,闯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农民才有希望,农村才有出路。

最急迫的问题是破解能源困局,沼气池成为突破口,试点在平安乡(现为平安镇)黄岭村启动。这一招果然盘活全局:使用沼气大量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人畜粪便投入沼气池带动了改水改厕改厨、提供了沼气照明,沼液、沼渣又可作肥料促进农业生产。两年时间里,黄岭村103户农户建了102座沼气池,“中国沼气第一村”一炮打响。随后,恭城开始大规模推广沼气,并正式提出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恭城由此开启了30多年的生态立县发展之路。

恭城农村逐步形成了“一池带四小”的庭院经济格局,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猪圈、一个小菜园、一个小果园、一个小鱼塘。由于水果销路好,水果种植开始突破庭院、面积不断扩大。此后多年间,县委、县政府的“1号文件”均为有关水果产业发展的决定。早在2000年,恭城已建立起“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水果总产、人均有果、人均水果收入均居全广西第一。随后,当地又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探索出“规模化养殖—沼气全托管—规模化种植”新三位一体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那时每户都种五六亩椪柑,房子楼上住人、楼下放果,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平安镇陶庄村村民钟昕回忆当年柑橘种植盛况。最多的时候,全县柑、橙、柚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恭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义林说,过去恭城椪柑是10月、11月采摘完之后放到第二年卖,现在从8月到次年3月都有鲜果卖,“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信心回来了,全县柑橘种植面积已恢复到10多万亩。

与此同时,恭城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大力培育芋头、马蹄、茶叶等短平快产业,通过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另一方面抓产业深加工,推动月柿、油茶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兴了,生态美了,人居环境也持续改善。近年来,恭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等一系列荣誉。2015年11月6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议在恭城召开。“恭城经验”再次得到各方点赞。

当前,在推进三产融合基础上,恭城正大力打造集休闲度假、医养保健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恭城县委书记邓晓强表示,他们将充分发挥生态、瑶医药等优势,通过引进、整合资源,培育壮大生态康养新业态。

文化融合释放综合效应

今年6月,随着传承千年的六佾舞鼓乐声声,一场祭孔祈福大典在恭城文庙举行,这座文庙有600多年历史,每年举行多项文化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参加、观礼。

恭城有重教兴文的传统。自隋末建县以来,恭城成为中原文化、瑶族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之地,瑶、汉、壮民族为主的28个民族聚居,培植出多元而深厚的文化土壤。

同时,恭城县教育事业一直位居广西前列,早在1994年就创造出“村村都有大学生”的佳话。历史悠久的恭城中学教育质量优良,保持着桂林市县级中学高考一本上线率的最高纪录。

百桌油茶宴、千人油茶舞……近日,第10届恭城油茶文化节在恭城油茶小镇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兴致勃勃品尝油茶,体验独特的瑶乡“非遗”文化。油茶不仅是恭城人天天都喝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成为一种文化。2008年,“恭城油茶”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恭城油茶”获得2019人同时打油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和油茶一样,月柿这一恭城生态农业的拳头产品,也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释放出更多综合效益。在月柿种植集中的莲花镇,中国月柿博物馆、中国月柿会客厅、月柿景观大道等形成了以月柿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目前,恭城已建成月柿小镇、油茶小镇两个特色小镇,是广西少有的以产业命名的特色小镇。

如何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建设相结合?2017年以来,恭城县启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工作,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讲台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画面,讲台下,纯朴的瑶族群众默默擦拭湿润的眼眶——这是记者在恭城镇庄埠村“崇德”国学馆看到的一幕。

国学馆举办政策讲座、道德讲座、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法制讲座、农村实用技术讲座等丰富活动,经常座无虚席。村民彭秋英说:“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邻里之间交流更多了,关系也更融洽了。”依托国学馆,村里组建了80多人的传统文化义工(志愿者)队和50人的威风锣鼓队,公益活动和文体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三江乡栗田村因交通不便、山多田少,发展相对落后,曾经一度形成了好吃懒做、吃喝赌博的不良风气,不仅产业发展难,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搞不起来。

2017年5月,栗田村成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通过开展节日爱心慰问、评选“最美栗田人”、组织春节晚会等活动,有效提升群众参与公益活动、投身公共事业的积极性,联合会志愿者迅速发展到300多人。“这两年我们开展村道硬化,不管涉及谁家的地,村民都是主动出让。”村委会主任李云说,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正向着脱贫奔小康稳步迈进。

到去年底,恭城县组建起传统文化联合会的行政村达92个,145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各行各业。作为第二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恭城建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实践所9个,行政村、社区实践站126个,累计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1485场(次),惠及群众15万多人。

恭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关小菊介绍,恭城县积极打造以村干部、农村党员和群众骨干等为主体的三支队伍,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等载体,探索出了一条贴近群众需求、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恭城路径。

可持续发展带来多重启示

从最初的能源困境到发展生态农业,从改造自然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30多年来,恭城的发展充满了各种挑战,也取得了诸多成功,彰显出科学的发展理念、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生态立县是恭城的发展之基。数十年来,当地坚持“换班子不换思路”的发展定力,尽管遭遇种种考验,但始终坚持“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一棒一棒“接力跑”,推进生态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恭城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敢做善成,从开创大规模发展沼气先河到推动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从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到文旅融合打造“非遗”品牌,从解决生活问题到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文明乡风……在各个发展时期,从不缺乏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故事。

恭城曾创造出“石板上开桃花”的奇迹。西岭镇大岭山村曾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村,当时盛传“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下雨吃点石坑水,天晴挑水难又难”的歌谣。村里几个年轻人带头用钢锹和踏犁在荒山上撬石挖坑种桃,把石缝撬成一个坑,两个人需要干一整天,钢锹断了,锤头也磨圆了,终于把漫山遍野的石山变成了果林。为把收获的桃子运下山,村民又开始自己动手修路,用15年时间修通了通往山外的水泥路。

莲花镇黄竹岗村位于山坳之中,富有瑶族特色的楼房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当年,为了支持水库建设,村民们从流水潺潺的小河边搬迁到黄竹岗定居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在发展陷入困境后,村民们终于认识到“叫苦”不如“苦干”,通过在荒地上一次又一次试验,找到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月柿。目前全村种植柿子2300多亩,人均9亩多,每亩收入数千元,村民家家户户建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昔日的“穷山窝”成了人人羡慕的“金窝窝”。

恭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是强化党建引领。为铸造一支坚强的“领头羊”队伍,当地大力推动致富带头人和党员双向培养,9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200多名农村党员被培育成为致富带头人,带动1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同时,各级党组织积极优化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势产业、“两新”组织集聚了一批高级技术人员、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

从村务监督委员会、村调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残联到红白理事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恭城城乡蓬勃兴旺,群众参与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明显提升。记者在恭城乡村走访时了解到,小到红白喜事的菜单制定、孤寡老人慰问,大到特色产业培育、矛盾纠纷的化解,党组织在基层建设、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引领作用。生产生活面貌有了新变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更强了,平安镇桥头村去年以来就有30多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近年来,恭城以基层党建亮点示范工程为抓手,通过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群众认可的村级带头人队伍,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深入推进组织实体化、农村社区化、党建信息化,构建“一带两基三化”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党建促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全新态势。

“三十而立”,久久功成。站在新的起点上,恭城县以持续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正以“一城二区三生四大”为总体工作思路,即“打造生态养生城,创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发展大旅游、大养生、大文化、大流通”,着力建设“美丽恭城、健康恭城、文化恭城、富裕恭城”。(王念 向志强 黄庆刚)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