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从废弃矿山到生态“福地”——江西寻乌战荒记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1日 11:50:28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从废弃矿山到生态“福地”——江西寻乌战荒记

新华社记者胡锦武、赖星、冯松龄

赣南大地春去秋来,绿意盎然依旧。

登上江西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一处观景台,放眼望去,湖泊清澈,连绵起伏的青山尽收眼底。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稀土矿区。

寻乌县稀土资源富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3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导致当地遗留下大面积的废弃稀土矿山。

稀土开采最高峰之时,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等开采手段轮番上阵。“井要打到十几米深,才能喝到干净水,买菜要到2公里远的隔壁村买,连养的蜜蜂都长不大。”上甲村村民钟世展回忆说,许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远走他乡。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寻乌县痛定思痛,自2010年开始进行生态修复整治工作。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千金。”寻乌县山水林田湖办负责人谢军感慨,为治理3个主要的废弃稀土矿片区,寻乌县已投入约9.55亿元。

为了恢复植被,2013年到2017年间,当地进行了大量尝试,但多以失败告终。遭遇一次次挫败后,谢军等人意识到,生态治理是系统工程,不能将山水分开治理。

为此,寻乌县成立山水林田湖办公室,把多个部门分开实施的项目,统一打包推进,探索出南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

他们又请来科研人员制定方案,选取了50余种植物进行种植。看到灌木生根发芽,植被一天天多起来,谢军长舒一口气。

“废弃矿山植被覆盖率已达80%,我们有信心最终战胜这片荒山。”谢军说。

经过多年治理,上甲村也重获新生。

村民谢青山说,小时候屋外就是青山绿水,所以父亲给他取名“青山”。但在1995年,因难忍当地生态破坏,他的父亲带着家人搬到县城居住。如今,老父亲又回到村里养老。

而谢青山申请到10多万元政府贴息贷款,也回村里种了30多亩油茶、承包了4亩鱼塘。“养鱼一年能收入2万元,油茶前年就开始挂果了,明年就到丰产期了,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来,喜笑颜开的谢青山不忘展示他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段感言:“今天,这里治山理水,生态复绿,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多年探索,寻乌县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化为今日的“生态亮点”和“产业焦点”,一些废弃的矿山变成工业园区,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寻乌县利用矿区整治土地种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2600多亩,达到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统一。

生态好了,蜜源多了,钟世展又干回了养蜂的老本行。2017年,他收获蜂蜜1700余斤,当年就回了本,并且成功脱贫。现在,蜜蜂越养越多,效益越来越好。

“不吹牛地说,我现在过得是相当舒服。”钟世展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他在村里当护林员年收入1万元,所种的8亩百香果年收益6万余元,平日做泥水工一天能赚250元。

身处田园花海,一些游客通过抖音展示眼前的美景。昔日的废弃矿山,已然成为旅游“打卡地”,更成了当地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生态“福地”。(胡锦武 赖星 冯松龄)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