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燃旺为战育人的“炉火”——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打赢智慧④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2日 06:40:28  来源: 解放军报

原标题:燃旺为战育人的“炉火”——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打赢智慧④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出了这一重要论断。

全国抗战开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只有5万余人,在不被敌人和盟友看好,条件极端艰苦、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逐渐成长为抗战的主力军,与其他人民武装一起在敌后战场歼灭日军52.7万余人、伪军118.6万余人,在抗战结束时发展成为一支超过百万之众的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武装力量,靠的是什么?当然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理念、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式方法。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抗日战争是艰苦的长期的。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就要增加抗日力量。办学校,办抗大,是增加抗日力量的一个办法。”1936年6月,抗日红军大学成立,1937年1月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创建和发展的,是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重视抗大教学建设,把最知名的学者请来当教员,把最优秀的学员留下来当教员,把高级将领动员来当兼职教员。毛泽东长期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更是数十次为学员授课。

正是靠着这支卓越的为战育人力量,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从1936年到1945年,不到十年时间,抗大围绕打仗这个中心,先后为人民军队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在当时的人民军队阵营里,每12人就有一人毕业于抗大。在抗大的方阵里,先后走出了18位中国当代卓越的军事家。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大多有过抗大经历或者出自抗大之门。这一批批抗战人才是战胜日寇、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是民族之魂、国家脊梁。

邦之兴,由得人;人才蔚,国运兴。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都是永恒的话题。习主席反复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掌握了军事对抗的战略优势,谁就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命脉。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最基础、最关键的是人才;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最迫切、最需要的也是人才。

军队院校是培养打仗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军校培养的学员,是未来的举旗人、接班人、带兵人,从军校学员的身上,可以看到一支军队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明天、一个民族的希望。部队是拳头,军校是源头。源头不活、拳头难硬。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战争的冲锋号,最先在军校的课堂吹响。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必须让课堂连着战场、让教学对接战位,使军校始终成为汇聚热血儿女、吸引有志青年的磁场,始终成为光大优良传统、引领时代风尚的高地,始终成为青年人淬火提纯、百炼成钢的熔炉,始终成为放飞强军梦想、施展青春抱负的舞台,始终成为锻造雄师劲旅、培育帅才猛将的基地。

战争总是不期而至。我们不能让人才培养经过几个来回,等完全有作战能力再打仗,而应让毕业学员走出军校就能上战场。翻开抗大的历史,抗大办学自始至终与作战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课堂办到战场、办到阵地、办到前线,既是学校,又是战斗队。许多著名战役战斗,都有抗大的参与。学员直接参与和指挥作战的,不仅有首胜日军的平型关大捷、闻名中外的响堂铺伏击战,也有重创日军机场的阳明堡大捷和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战。纵观当下,我军有的院校建设仍然缺少战争学院的味道。有的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紧迫感不强,立校为战、执教为战、求知为战的办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为战抓教、为战育人的训练模式还不够成熟,思战谋战、研战教战的师资队伍还不够过硬。由此可见,在院校领域把为战育人这个标准牢固立起来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80多年前的这首抗大校歌,至今听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无数优秀青年携笔从戎、报考军校,边学习、边战斗,用热血、激情和敏锐,“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至今回想,仍然让人热血沸腾。鉴往知来,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把人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当下,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军队在变、战场在变,尤其是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作战样式深刻变化,智力将超越火力、信息力和机动力,逐步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这些千变万化,最终都将聚焦到“人”。军队院校只有燃旺为战育人的“炉火”,切实打造好“战争大脑”、锻造出“军中脊梁”,把我军建设成为汇聚优秀人才的高地,才能牢牢占据制胜未来战场的战略制高点。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黄学爵)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