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焦点 >> 正文
在战“疫”中学会文明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6日 10:54:5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在战“疫”中学会文明生活方式

  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公筷制……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持续深入,人们的防控意识、清洁意识不断提高,愈加注重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能够为阻隔病毒传播垒起一道“钢铁长城”。据相关专家介绍,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两种主要传播途径:前者借由喷嚏、咳嗽、说话产生的飞沫“口口相传”;后者则沿着物品表面—皮肤接触—黏膜感染这一脉络“层层递进”。还有公开资料显示,4%—6%的痰迹中带有结核菌;手指头表面约有10万个细菌……从这个角度讲,培育勤洗手、戴口罩、咳嗽掩口鼻等生活习惯,无疑是社会公众预防病毒感染、掐断传播通道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很多“细节的变化”映照着人们生活习惯的进步,但同时也确有不少死角、盲点亟待被照亮和清除。比如,滥食野味的陋习屡禁不绝,成为滋生和传播疾病的一大隐患;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屡见不鲜,病菌在不经意间潜滋暗长;公筷制、分餐制仍未普及,“筷来箸往”间为病菌扩散大开方便之门……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疫情不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公共卫生科普课,也让人们借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少人因此呼吁,应当“趁热打铁”,以此为契机鼓励人们涵养文明的生活方式。

  古人讲:“从善如登山”。战“疫”的特殊时期,培养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并非难事;但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后,已经提升的文明水位也可能又降回去。原本觥筹交错的围桌合餐,却要坚持“分案而食”,有人难免觉得少了些热闹的烟火气;在流感多发季戴好口罩,也不乏有人会觉得“出洋相”“瞎矫情”。殊不知,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种种文明习惯既是对自己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就需要每个人在知识和理念上除旧布新,在日拱一卒的自省与自律中主动培育文明习惯,将文明风尚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

  一套文明习惯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谆谆劝导,更离不开制度条例的刚性规范。倘若仅仅停留在“倡议”“呼吁”的语言层面,缺乏真招实招的外在约束,很可能难以产生实效。比如,看到有人乱扔垃圾,自己为图省事就有样学样;看到环境脏乱差,自己的文明举止也跟着急遽“退化”。去年底,北京等地制定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针对便溺、随地吐痰等行为作出明确处罚规定,得到网友的认同和支持;邻国日本也早已出台《轻犯罪法》,惩处违背公共秩序与公共健康的行为。事实证明,只有将严厉的态度亮出来,才能倒逼对文明习惯的敬畏,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生活习惯的保持,能够助力抗击疫情;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也是培育文明生活习惯的重要契机。如果我们能将防疫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下去,无疑将为这场战“疫”留下一笔宝贵遗产。(作者 姜忠奇)

责任编辑:桂忠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