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焦点 >> 正文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从全国两会看科技创新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4日 08:33:26  来源: 新华网
分享至:

  原标题: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从全国两会看科技创新新突破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中国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会场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科技创新的脉动。

  重大成果涌现 创新激情奔涌

  两会前夕,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走红”,激起许多人对太空探索的关注。好的电影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再度唤醒,正在获取新的探测数据。同时,科研人员还在研究制定未来的太阳系探测规划。

  “嫦娥”探月、“北斗”组网、“鲲龙”击水……2018年不断涌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科技创新,不只是科研院所的事。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创新激情四处奔涌。

  一支智能录音笔,既能录音,又能将语音同步转换成文字显示。作为我国首个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承建单位,2018年,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获得多项世界冠军。而在成绩背后,是坚持创新的厚积薄发:科大讯飞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0%以上,研发人员占比约六成。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来之不易。”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这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提振了科技企业的发展信心。

  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根植于深厚的创新土壤。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7万亿元,65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40万家,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40万人。

  越是创新发展 越要生态支撑

  正如高原上才能产生真正的高峰,科技创新越要发展,越需要良好生态的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真正的原创基础研究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是对创新主体自主权的充分尊重,有利于营造潜心研究、把‘冷板凳坐热’的科研定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要在政策制度上使科研人员少为“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所困扰,让他们能够潜心从事科技和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说,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黑龙江省和哈工大联合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了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一体化推进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扭转了高校科研人员“不想转、不会转”的局面,激光通信、光学目标仿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一批服务我国航天、国防建设并获得国家奖励的技术成果得以转化应用。

  通过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速前行。

  在“中国铜都”江西省鹰潭市,中臻铜业有限公司通过在微镀车间生产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成本下降约10%。2018年,鹰潭市共引进物联网项目98个,移动物联网及关联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

  “只有主动拥抱新技术,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杨贵平表示,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窗口期,必须用前沿科学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解决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提供“新燃料”。

  筑牢“科学地基” 突破“卡脖子”瓶颈

  科技创新,既需要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落地,更需要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

  强化基础研究,就要筑牢“科学地基”,突破“卡脖子”的瓶颈。统计显示,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为5%左右,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15%至20%的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说,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形势逼人,我国必须尽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他建议,制定国家基础科学战略规划,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占比。

  强化基础研究,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深圳市在201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支持基础研究”。

  “可以通过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包括企业、公益基金、个人在内的社会力量,投入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在资金的用途上,科研人员可享有较大的自主支配权。”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

  强化基础研究,还要以“敢闯无人区”的勇气,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认为,重大科学前沿的突破不仅需要科学装置和科学工程的强大支撑,更需要科研人员自身能够突破以往经验的束缚限制,在科学探索上有一股“拼劲”。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说,我国在建设多个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还要继续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布局,主导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能力。(记者 何欣荣、叶昊鸣、张紫赟 参与记者:王琳琳、吴锺昊、杨思琪、王阳)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