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首页 | 邮箱    
沧海桑田一指间——6个村庄的70年巨变
//www.yunnan.cn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2日 08:35:12  来源:新华网

  成为土地的主人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洞庭湖平原从冬眠中苏醒。

  87岁的陈克斌正在敬老院安度晚年。他的家乡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这里号称“江南粮仓”。万庾镇的“庾”字,本意就是露天粮仓。只不过,“华容号称粮仓,但小时候基本没有吃过饱饭。”老人回忆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9)沧海桑田一指间——6个村庄的70年巨变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村民在田里劳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楠 摄

  1950年,他家4口人分了10亩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的佃户身份,一家人的日子从此好过多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再到新一轮农村改革,土地问题始终是牵动改革的“牛鼻子”。

  “以前当佃户种地,只敢种产量最有保障、产量最高的作物,一般都是种蚕豆,品质不好,但能保证收成。分田到户后,可以自由调配了,开始种水稻、高粱、豌豆,吃得饱了,也吃得比以前好了。”

  1978年,部分村民希望探索“分组作业、定额包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作为大队支书,陈克斌决定先在第八生产队搞试验。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0)沧海桑田一指间——6个村庄的70年巨变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2018年4月,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吴巍伟 摄)

  当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会议精神传到县里、村里,第八生产队正式开始定额包工,30户农民有28户签字同意,1979年的早稻生产成效立竿见影,单产比前一年翻了一倍。

  看到效果这么好,到晚稻时,其他生产队也纷纷效仿。到1979年底,华容全面推广分组联产计酬责任制,粮食产量明显上升。

  如今,通过土地流转,村里实行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中药材、绿色蔬菜和手工制作等特色产业,去年全村瓜蒌、迷迭香、麦冬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每亩平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记者 董峻 张文静 王建 魏飚 邵琨 杨静 周楠)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责任编辑:曹璐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