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焦点 >> 正文
“一元村医”穿越半个世纪的坚守:全村人的病历都在我心里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4日 20:10:52  来源: 新华网
分享至:

  原标题:“一元村医”穿越半个世纪的坚守:全村人的病历都在我心里

  一元钱可以做什么?在一些地方也许可以勉强买一瓶矿泉水、乘一次公交车,但是在浙江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币既是诊疗费,还是药费、输液费、针灸费、包扎费……73岁的村医吴光潮在这间乡村卫生室坚守了五十多年,“一元看病”的老规矩从1983年起延续至今。

  “一元看病”三十六年“不涨价”

  绿漆白墙瓦片顶,还有几棵高大笔直的水杉树,梅塘村卫生室坐落在村口的半山坡上。冬日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卫生室里已经亮着灯,吴光潮做着准备工作等候村民来看病,“村里面现在基本上是老年人,患者常常六七点就到卫生室了,夏天五点冬天六点我也就开始工作了。”

  这样的工作时间从1966年吴光潮在半农半医学习班完成学习、在卫生室服务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有时村民有突发情况,无论几点打电话给他,他随叫随到。

  早上给诊室里几位慢性病患者量血压、听心肺,再给输液室里的患者挂上点滴,接着去药房拿药嘱咐病人用药方法……村卫生室只有他一位医生,除了医生的工作,护士、针灸师、清洁工、采购等岗位也都是吴光潮一人。

  “不管看什么病,这里都只要一元钱。”梅塘村老书记吴光营说,为村民服务是吴光潮坚持这么多年最朴素的愿望。

  吴光潮有一个铁盒子,里面全是村民看病后付给他的一元诊疗费。为什么只收一元钱?吴光潮告诉记者,这个老规矩从1983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看病是收五分钱、一毛钱,“卫生室费用有政府的补助,即使不够的话村集体也会支持,我有退休工资,为村里服务,是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实际上,乾潭镇卫生院给梅塘村卫生室做过统计,近三年每年这里的就诊人次都突破四千,除了政府补助,吴光潮每年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几千元补贴卫生室。建德市纪委纪检员阎洪伟说,清廉的医德医风,为村民健康尽心尽职,虽然只是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但他的坚持值得敬佩。

  “全村人的病历都在我的心里”

  “最近身体怎么样?还头痛不?”“高血压的药不能停的,不然很危险咧!”午饭时间,吴光潮从卫生室走回家中吃饭,一路上但凡碰到人,他都会上前询问身体状况,“村里有不到六百人,大概有什么病我都知道,全村人的病历都在我的心里。”

  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然后把这些草药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有些草药长在险峻陡峭的地方,雨天路滑时山上危险重重。

  有几次采药时发生意外,险些丢了性命,吴光潮不敢告诉家人,害怕家人因为担心而阻止他继续上山采药。

  吴光潮家旁边住着一家困难户,破旧的老房子里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带着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只要他们家遇到困难,或者身体不适,吴光潮就主动上门,除了看病送药,还给他们送吃穿用品,这户人家的低保补贴也是吴光潮帮忙申请的。

  “没有他,我活不到现在。”在这位老母亲眼里,吴光潮不仅是医生,更是救命恩人。有一次,老人病重,半夜开始便血、吐血,吴光潮知道后二话不说,连夜雇车把她送到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救回了一条命。

  “希望能有扎得住根的接班人”

  虽然诊疗费廉价,但是吴光潮对待病人的态度却不打折。多年来,他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达上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小伤小病不出村,利用中草药、拔火罐、电针疗法等为村民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他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建德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在吴光潮心里,再多的荣誉都不如村民的信任。三十多年前,他曾救活一位意外落入水塘奄奄一息的小姑娘,当年的小姑娘如今也当妈妈了,她把吴光潮当作父亲一样看待,逢年过节都会来跟他说说家常话,就像一家人一样。

  由于经常要在村里走访看病送药,吴光潮有一次冒雨撑伞骑自行车摔倒在路边,被诊断为脑震荡,在乡镇卫生院住了二十多天,先后有一百多位梅塘村村民自发走五六公里路去看望他,连卫生院的护士都禁不住夸赞,“您这个医生当得真是值得,老百姓都这么敬重您!”

  “能够被乡亲们尊重信任,这是我最看重的事情。”吴光潮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他的子女,儿子吴国祥也走上了从医道路,现在是乾潭镇中心卫生院的牙科医生,早在几年前就有调出乡镇的机会,县城医院和私人诊所想“挖”他,都被他拒绝。

  “父亲跟我讲,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现在基层缺少医生,卫生院的领导器重你,多次送你出去进修培训,你要留下来更好地为基层的老百姓服务。”今年50岁的吴国祥也已经在乡镇卫生院服务了二十八年。

  上山采药、下村走访、随叫随到,精神矍铄的吴光潮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干劲儿,“只要村民需要我,我想一直在卫生室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当谈起接班人的事,他有些凝重。“希望能有愿意在农村扎得住根的年轻人、大学生,继续在这里为老百姓服务。”吴光潮说。(记者 黄筱 殷晓圣)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