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摄影师李建增:聚焦“千年石城的最后留守者”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10:43:25  来源: 新华网
分享至:

  新华社太原9月24日电 题:摄影师李建增:聚焦“千年石城的最后留守者”

  新华社记者 刘翔霄

  城墙外,近百米高的悬崖无路可攀,险不可及;不远处,山峦起伏、黄河天险,河水远去,冰凌一望无际。一位老人独倚城墙,双目轻闭,持笛而吹。

  老人名叫王锡禄,平遥国际摄影展期间,他和他生活的吴堡石城、石城里的其他老人一同出现在了组照“千年石城的最后留守者”。

  照片的拍摄者叫李建增,1969年生于陕西绥德,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毕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0年的一天,他偶然踏进了陕西吴堡县的这座石城。这一进去,就关注了17年。

  吴堡石城地处陕西榆林、秦晋峡谷,历史可追溯至北宋甚至更早。这里不仅地势险要,且山高多悬崖,又占据黄河天险,易守难攻,堪称“军事重镇”,历朝历代都进行过重修再建。

  “石城距县城5里地,在山顶上。”李建增说,村里没可吃的井水,没能种的地,进出村的路都很不好走。“头次去,石城里有13户32人,除了4个儿童、3个少年,其他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城里遍布石头垒砌的街道、建筑。”

  石城虽小,却不乏“活色生香”的人生。

  李建增的镜头下,有位戴眼镜拿地图的“老头儿”。他是85岁的王春育,当地人称“活字典”。

  王春育没上过学,靠自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搜集民间故事,给报纸杂志投稿,还获过奖。他还喜欢把平日里搜集到的故事加以整理,再讲给大家听,他把自己珍藏石城故事的小箱子戏称“王记杂货铺”。李建增印象最深的是,王春育曾手抄一份县志,还凭记忆及资料记载,用香烟盒上的图案,粘贴制作了一张一米见方的石城全貌图。

  全村32人,想拍全很不容易。有一个人,李建增每次去都遇不上。

  2003年正月十五,李建增赶个清早又到石城,“那天黄河边风很大,山上的风呼呼作响,刮在脸上飕飕作痛。”石城里空荡荡的,他走了一圈,一个人也没遇到。就在这时,一处古庙附近隐约传来一丝笛声。李建增顺着笛声一直找到城墙边,只见一个穿灰色衣服、戴灰色帽子的老人孤零零地躺在城墙上,闭眼锁眉,笛声悠远。“他的身上洒满了阳光,远处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河床两边结下了厚厚的白色冰凌。”

  “他就像一首挽歌。”李建增想。他没有惊扰老人,默默将这一幕拍了下来,于是有了那张海报照片。

  一曲吹罢,老人称,“没有什么比晒阳阳(晒太阳,方言)更幸福的事了。”李建增问了老人名字,才知他就是那位屡次寻访不遇者王锡禄。王锡禄告诉他,自己14岁就独自一人跑到内蒙古去打工,各种苦力都做过,先后娶过三个老婆,都没留住,跟别人走了。60岁那年,王锡禄回到石城。老人性格外向,开朗豁达,一生有“三好”:唱戏、吹笛和看书。

  这17年,李建增多次到访石城,有时只是路过,有时看一眼就走,或是一住十多天。从原先住在县里的酒店,变成了在石城老乡家里住。

  很多人问:怎么能跟了17年?李建增答:当初拿起镜头,没想这么多。“17年,对一个摄影人来说,很长;但对一个千年村落而言,很短。”

  这些年,石城里的人越来越少,有的老人被儿女接出了石城,也有老人永远在石城里故去,“平时去基本见不到人。”现在,石城里只剩下一位老人——王象贤。

  上次去,回头看着冲自己挥手道别的老人,李建增心头涌出一种酸楚……

  李建增有个心愿,就是石城能维持原貌,“不要旅游开发,一定不要动。”

责任编辑:赵玮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