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长江日记】君住长江头 不再砍树木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3日 09:52:0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至:

上图为普达措国家公园洛茸村一景(7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年前,新华社曾播发《长江上游仍在砍树》,披露四川宜宾以上的长江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所剩无几,雅砻江流域的森林也遭严重破坏。这直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塌方不断,一江清水变成“黄河”。当年,在国家有关部门主导下,长江上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

  20年后,曾“砍树成风”的长江上游一些地区怎么样了?是否还能听到“光头强”式的伐木声?

  云南丽江是长江上游的绿色堡垒。“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描写的就是丽江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这也是记者此次长江之行的起点。作为万里长江的上游江段,金沙江奔腾而下,陡然在这里转了个接近180度的大弯,被环绕的是一片倔强挺进的山林。放眼望去,沿江百里柳林郁郁葱葱,一直向前延伸,最后拐进另一座山林。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现在群众早已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丽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文银说。从1998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40%增至70%。由于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增,当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锐减,滇金丝猴的数量增长了一倍,鸟类数量则增加三倍。

  数字是抽象的。记者来到滇西北最大的林区鲁甸乡,这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甸乡是有名的“砍树乡”,男女老少齐上阵,270辆运输卡车、几千头犏牛直指原始森林。当地老农回忆说,那时常见金沙江边码头的围栏一放,大圆木便滚落水中顺江而下,由“赶漂人”押运,廉价卖到下游地区。

  不让砍树,怎么转型?金沙江地区禁伐后,鲁甸乡大力发展起中药材产业。历经20年,这个乡已成为云南白药的重要种植基地,当地90%农户成为“药农”,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和国海等种植大户告诉记者,鲁甸乡开创了我国种印度木香和“北参南移”的先河,也是全国最大的名贵药材滇重楼的种植基地。如今,《中药大辞典》入典药物种类的35%在这里都有种植。

  “过去是森工企业带动农民砍树,现在是中药材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当地药材产业带头人和云说,鲁甸乡的转型,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丽江云鑫公司近些年投入5600万元,以保护价收购方式扶持上百个贫困户,带动全乡种植滇重楼1500亩,产值可达4.5亿元。如今,被扶持农户中已有高志军等三人年收入破百万,成为新的龙头带动户。

  从家家砍树到种植中药材,森林覆盖率由40%到80%,鲁甸乡的蜕变是“生态长江”建设的一个缩影。

  丽江市林业部门负责人表示,20年植树护绿和新产业培育,丽江已实现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当年国有林业的职工除分流外,大部分就地转换身份,由“砍树人”转为“种树人”。如今,全市林木蓄积量净增650万立方米,价值33亿元,超过多年来天然林保护的投入。

  “生态环境改善了,旅游业也获得了大发展。”丽江市长郑艺说,2017年全市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同比增长2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0亿元,全市人均达到2000元。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丽江古城观看《纳西创世纪》5DVR专题片,从神灵开天辟地到人与自然的冲突,再到和解与融合,整个故事令人敬畏。随行的丽江纳西族老人说,人与自然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种树护绿曾是纳西族人的信仰,祖先们要砍一棵树,都会祭拜神灵。(记者 宋振远 向家莹)

责任编辑:赵玮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