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人民时评:解开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9日 18:55: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至:

  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性,尊重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对他们给予充分信任。

  “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在科技界引发热烈反响。

  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数数”“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科学家被逼当会计”和“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这次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为的正是让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得到更科学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评价、获得更合理的激励和回报,既精准对焦,也具有可操作性。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决心。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时期,正是在钱学森、朱光亚、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广大科技人员自力更生、攻坚克难,铸就了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的接续努力,让我国科技事业收获了巨大发展和长足进步,既有基础研究的原始突破,也有“揽月探海入地”的高科技创新,航天、高铁、互联网等产业也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超过7000万,研发人员超过500万,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智力储备。充分激发这支队伍的创新活力,用好人才这个科技创新的最大资源,我们创新发展的基础会更加坚实,创新驱动的动力将更加澎湃。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无论是两年前的全国“科技三会”,还是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提到尊重科技工作者、重视科技人才培养,都赢得全场科技人员的持久掌声,引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共鸣。事实上,不管是“放权”还是“放钱”,根本出发点都在于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性,尊重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对他们给予充分信任。

  “放”不意味着“放任”,“管”不应该是“管死”。科研管理好比科技事业这个大系统内部的基础管理软件,它的作用是打造一个良好的系统环境,为应用软件使用资源进行高效率调配,从而让整个系统稳定而充分运转。因此,只有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强化成果导向,真正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审计和财务检查频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科学家,改变当前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

  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出台,体现了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映照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试点工作的启动与推广,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以更多高水平成果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人民日报》( 2018年07月27日13版)

责任编辑:赵黎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