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国内新闻
网络中国节,家国情怀总是诗
2018-06-17 14:57:43   来源:光明网
分享至:

  作者:谢伟锋

  粽叶香飘传四海,龙舟竞技渡风流。一年一度的端午,已然来临。

  端午是一个有着高辨识度的传统节日。樱桃和桑椹时令上市,但也只吃端午前后,之后就匿迹;粽叶与菖蒲作为被赋予了意义的植物,忠实履行着包裹糯米和驱鬼避邪的职责,而这是端午节最为核心的两个内容,甚至已有仪式般的权威。而在临江处,搴旗捶鼓已是喧天,这是民间一年一度的“水上竞技”,参与者众。老百姓眼中的端午,就是这样,充满着喧嚣与热闹,包裹着粽香与草甘,更是处处透见着千年不变的古老遵循。

网络中国节,家国情怀总是诗

  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奉为传统,全民参与是其重要的物语。现在,随着网络工具的全民普及,对于传统节日的解读,必定是要有“互联网+”的亲密接触。民俗与文化的融合,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合适的节点,网络中国节就有这样的语境。在重点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上,“网络中国节·端午”的推出,颇为应景——不仅有互动性极高的趣味游戏,更有别出心裁的H5端午特刊,学者专家对于节日的解读,也为青年群体们有了追溯传统文化本源的着力点。而以屈原为轴心的脉络铺陈,更是把端午那一份家国情怀予以徐徐展开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伟大诗人屈原纵身一跃,让“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成为绝响,也就此铸造出庙堂与江湖都予以推崇的士大夫精神。这份精神的内核,不是忠君,而是忧民。它延绵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之精魂,炎黄子孙之情怀。而网络中国节给予屈原的“大篇幅”,其初衷,就是要把家国情怀始终放在前列。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找到它的价值映射,当然,这需要传承。对那些在互联网思维启蒙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对他们述说家国情怀的故事,如果只是“名词解析”般的传输,恐怕会是事与愿违的。如何精准地“灌溉”出情怀的养分,显然是一个考验人心的任务。

  我们看到,在网络中国节中的屈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屈原与中华民族大一统进程的辩证关系”“屈原对楚国的情感是愚忠还是爱国?”……这样抓人眼球的观点,被放在了网络中国节的突出位置,目的就是要跳出对历史人物宣讲的狭隘性,使其更加丰满与立体。屈原以及他所代表的家国情怀,已成为民族的璀璨星空,但要在网络世界让它继续一呼百应,就需要更多的娓娓道来,方能抓住人心。想来,这也是一种互联网精神。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在端午节里话屈原,这是绝对绕不开的一份情怀。就正如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屈原也必定占有重要一席。这个时代,我们都在崇尚家国情怀,但“情怀”这个略显高度的词汇,需要把它举重若轻,否则会让一些人有距离感。网络中国节就诠释了这样的应有之义——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持续解读,更有对关键人物的内容“解锁”,家国情怀浓郁的网络中国节,不妨多多益善。(谢伟锋)

 

责任编辑: 吴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