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首页 | 邮箱    
泪目!川农院士逝世5年,夫人每日都去看他的雕像…思念如马,未停蹄!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 2018-06-16 09:45:20 星期六  来源:新华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一人故去,又是什么模样?

  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88岁的院士夫人李仁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丈夫周开达去世后,

  她每天都要去学校图书馆前的丈夫雕像看一看,

  陪伴对方。

  每天去看雕像

  房内挂满他照片

  6月14日下午,温江阴天,88岁的李仁恕一如既往在家中看电视。

  等到大女儿买菜回家后,李仁恕才戴上老花镜,瞥了眼老年机时间,提醒女儿:“3点20分了。”不说具体事,女儿周女士已经了然, “你去嘛去嘛,路上注意安全。”

  得到家里人同意,李仁恕从沙发上站起来就往外走,佝偻着背穿过家里客厅,阳光映出她花白的头发,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都是去世的丈夫周开达的工作照。

  周开达,科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也是四川农业大学首个院士。

  袁隆平评价起这位老朋友说:“在探索水稻科研的天地里,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研究,在杂交水稻的育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3年周开达去世,2016年四川农业大学在成都校区图书馆前,竖立周开达院士雕像,雕像周围,是和周开达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作物:现在是水稻,收割了是小麦、油菜花、玉米田。

  李仁恕走出住的院士楼,路过游泳池再拐个弯,就是逝去丈夫周开达的雕像。“每天我都要来看一看,”李仁恕一边说,一边摸了摸雕像下方的文字。

  即使没有戴眼镜,她还是可以念出声,“周开达,重庆江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微风拂过,雕像周围绿油油的水稻也随风躬了躬身。

  胸前别的黄桷兰

  是丈夫生前栽下的

  “如今我母亲年岁大了,记性不好,有时候连二弟、三弟的名字都要搞混,但关于我爸肯定是记得清清楚楚的。”大女儿周女士透露,每天自己都要饭后带母亲李仁恕散步,“一定要去雕像前看看,她还会主动跟我说,进去(雕像旁)看看嘛。”

  事实上,除了和女儿散步,李仁恕自己几乎每一天也会去看雕像,来了客人也一定要带去看看。

  正值黄桷兰花开,李仁恕胸前也别着三朵黄桷兰,都是院里黄桷兰开花儿摘下的。“这棵黄桷兰也是我爸种的,我母亲当然晓得,所以这样纪念。”大女儿周女士透露,院里还留着不少父亲栽种的植物,3颗铁树、1颗黄桷兰,都是父亲留下的痕迹。在院里还躺着一只懒洋洋的猫咪,植物、动物都是周开达喜欢的。

  在周女士印象中,父母的爱情,发生在重庆江津。“当时母亲在江津当校长,父亲在江津工作,后来就自然认识,走在一起。”

  夫妇俩1956年结婚,当时的结婚照和婚礼一样简单朴素,男方穿着白衬衣端正英俊,女方穿着花衬衣清秀大方,就是一张结婚照。

  “婚后,我父亲叫我母亲‘仁恕’,我母亲称呼我父亲‘开达’,那一代人更习惯于喊名字后面两个字。”周女士印象中,因为周开达工作繁忙,常年在海南搞科研,一家人能够找到的全家福只有一张,还是周女士在青年时期拍的。

  为了鼓励、嘉奖周开达在科研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后来学校专门修了院士楼,“但我父亲工作太忙了,一天都没有来住过。”

  那些年,周开达在海南搞科研,40摄氏度高温下盖一张白毛巾就当帽子,一个椰子就是接待客人的“饮料”。李仁恕曾任多所中小学学校校长,周女士自己回忆说,“我就是保姆带大的。”

  “我就没有看到过父亲母亲吵架拌嘴”

  聚少离多,但院士夫妇两个人感情甚笃。

  在周女士印象中,“我就没有看到过父亲母亲吵过架、拌过嘴。”两人40周年结婚纪念,也是一张合影,夫妇俩穿着白衬衫,捧着一束鲜花。

  2000年6月,周开达在北京作院士报告时突然发病,在北京住院40天后转诊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从武侯区国学巷到温江,每一天我母亲都要去看父亲,只有生病的时候不去,怕传染给父亲。”周女士说,父亲住院13年,每天从温江折返,都是母亲坚持的。

  要是儿子有事没法送她,就是委托其他人也要来。在医院病床上,周开达、李仁恕拍下50岁金婚照片。

  “这事就像是一个发条,到了下午自动运转,当时我母亲也很清醒。等到2013年父亲去世后,不用每天从温江折返医院看望父亲,加上年纪大了,我母亲突然就记忆力远不如以前了,精神也不如以前了。”周女士说。

  川农同学朋友圈被刷屏

  “太感动了”

  院士夫人每天来雕像前陪伴已经故去的先生,这一幕近日被网友拍下发在网上,网友们大呼感动。川农的师生们也为院士夫人的行为“鼻子一酸”……

  “他肯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很爱很爱他。”

  “我的天,鼻子一酸!”

  “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责任编辑: 李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