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国内新闻
档案君|耳熟能详的旋律,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8-06-12 10:56:2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至:

  《国际歌》到中国

  1888年6月16日,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巴黎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的诗歌谱好了旋律,《国际歌》诞生。当月23日,里尔工人合唱团在卖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引发热烈反响,随即印刷发行了6000份单页歌谱。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主编。他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在那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他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瞿秋白下定决心,要让《国际歌》的中译版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当年6月15日,他翻译的中文版《国际歌》发表在《新青年》上。

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发表在《新青年》第一期

  这是一段足以让听者热泪盈眶的华章。有网友评论:当我意志消沉的时候我就听国际歌。当我斗志昂扬的时候我还听国际歌。

  在中国,也有众多脍炙人口、直击人心的红色经典歌曲。抗日战争背景下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抗美援朝背景下的《我的祖国》在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中展现了乐观深沉的爱国情怀;新中国万象更新背景下的《歌唱祖国》则咏唱了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丽祖国的豪迈情怀。这些歌曲都成了久久传唱的经典。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赠给国际友人爱泼斯坦的《黄河大合唱》总谱。1981年,由爱泼斯坦捐赠军事博物馆。

  第一个故事,要从上面这份总谱说起。

  这份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总谱,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44年6月,国际著名记者、波兰人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团到访延安,从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得到这本总谱。后来,他把这首歌曲带到了美国,并举办了演唱会,《黄河大合唱》的高昂之音传遍海内外。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穿越历史时空,当这首歌曲的旋律再次响起时,我们仍然感到热血涌动。

  《黄河大合唱》是用音乐吹响的警号。

  1938年,抗日战争正处在危急关头。这一年10月,青年诗人光未然带领着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们准备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经壶口瀑布时,光未然被黄河的磅礴气势震撼了。他联想起黄河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这不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吗?

  1939年,辗转到达延安的光未然,下定决心要把黄河的精、气、神写进诗中。经过一个月的创作,一首长诗《黄河大合唱》诞生。整诗以黄河为背景,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资料图片

  黄河震撼了光未然,光未然的诗也深深打动了作曲家冼星海。

  在看到诗歌的那一刻,冼星海潜伏许久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在延安的窑洞里立刻开始了创作。创作过程中,他常处于一种无法自抑的兴奋状态,脑子里涌动着乐符,轻易不愿意停下来。

  据冼星海的夫人钱韵玲回忆:早春延安的夜是很冷的,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短缺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炽热!

  终于,用了整整6天6夜的时间,冼星海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部大型音乐作品。《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汇成了壮丽的交响史诗。

《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生练唱《黄河大合唱》(1939年)

  很快,《黄河大合唱》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开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许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如今,当年激亢高昂的歌声犹在耳畔回响,《黄河大合唱》曲谱上的音符,是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一声声呐喊,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间……

  在国内某档综艺节目中,诸多青年偶像参与合唱《黄河大合唱》,在爱国情怀与现场氛围的感染下,不少人流下了热泪。视频截图

  这是美丽的祖国

  第二个故事,要从电影《上甘岭》说起。

  1956年,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拍摄完成,导演沙蒙找到熟识的作曲家刘炽,请他为电影创作音乐。刘炽向沙蒙举荐了词作家乔羽,让他来为电影插曲作词。

  那个时候,为创作一部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少年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乔羽在赣东南、闽西一带原中央苏区体验生活,搜集素材,正处在采访的紧要阶段。然而,沙蒙一封接一封的电报却一直催着乔羽,让他赶往长春电影制片厂,为电影《上甘岭》创作插曲。

  放不下手头工作的乔羽再三拒绝,没想到却收到了沙蒙一份长达数页的电报。在这份电报中不仅为乔羽安排好了启程的路线,电文最后还一连用了三个“切”字、加三个惊叹号。预感到事情紧急,接到电报的当晚乔羽便连夜出发了。

《我的祖国》词作者乔羽。资料图

  到了长春,沙蒙一见到乔羽便把情况和盘托出:为了这首插曲,摄制组停机坐等,即使什么也不干,每天也要耗费2000块钱。沙蒙摆出这一切的意思,是催乔羽快写。

  乔羽问沙蒙,你认为这首歌应该写成什么样子呢?沙蒙回答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乔羽手迹

  时间紧迫,乔羽马上要来样片,钻进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翻来覆去看了整整一天。

  他想到了自己在太行山里经历的3年战争岁月。太行山的生活,既有枪炮相伴的日子,也有欢声笑语,乔羽是最有感受的。他想用这首歌表现战士们在残酷战争面前的镇定、乐观、从容;他想告诉人们,战士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他要寻找一个新的角度,这首歌要体现战争,更要体现出战争之后的和平,硝烟弥漫后的江山如画……

乔羽《我的祖国》手迹

  写歌词的这段时间,长春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后乔羽在外溜达寻找灵感,忽然,几个雨点打在他的脸上,灵光一闪间一个画面出现在了乔羽的脑海里——一条长而宽广的大河波光流淌,水很清,天很蓝,点点白帆点缀在河面上,一直延伸到天边——那是乔羽去中央苏区江西坐轮渡经过长江时的情景,在北方长大的他第一次见到长江,见到南方鱼米之乡的景象,那个壮观画面他一直不曾忘记……乔羽匆匆赶回房间,拿起笔,“一条大河波浪宽”便从笔尖“流淌”了出来……

  歌词创作出来了,乔羽拿给沙蒙看。沙蒙一声不吭地看了半个多小时,一拍腿说,“就它了!”乔羽心里想,怎么这么容易,也不讨论讨论?

  果不其然,第二天沙蒙拿着歌词又回来找乔羽,问乔羽一条大河写的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沙蒙当即反问,既然是长江,为什么不用“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那样不是更有气势吗?

  乔羽说他以前只见过黄河,没见过长江,印象之强烈便引出了这首歌词,但这只是一种引发,不能代替别人的亲身感受。而用‘一条大河’就不同了,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条故乡的河,无论将来你到了哪里,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沙蒙思考了片刻,“就它了”,拿起稿子就走。

  定稿后,沙蒙将歌词交给刘炽,请他谱曲。诗情画意的歌词把刘炽带进一个新境界。怎样才能让全国人民爱唱这首歌呢?刘炽经过调查,统计出1949年至1955年间人们最喜欢的10首歌曲,然后,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整一个星期,一遍遍地唱这10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以分析它们的旋律。

《我的祖国》曲作者刘炽

  为了防止被干扰,那段时间刘炽不会客,连吃饭都是让人送进屋里,甚至还在门上贴了一个“刘炽死了”的条子。最终,曲谱写成,听者无不叫好。

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片段截图

  随后,沙蒙找来民歌歌手郭兰英来演唱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音,第二天,电台便播放了这首歌,迅速火遍全国,歌里的“一条大河”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这条河,就会想到故乡,想到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人民日报》刊登的《歌唱祖国》歌词

  第三个故事,要从上面这份报纸说起。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首歌曲《歌唱祖国》的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曲现在仍在广为传唱,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深深祝福。

  说起这首歌曲的创作历程,还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时,在现场参加开国大典的作曲家王莘热泪盈眶,激动的心情不知该如何表达。回到天津的家后,他告诉妻子王惠芬,自己一定要写一首歌颂祖国的歌,并开始构思,如何将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

  转眼一年过去了,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去北京购买乐器,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此时,广场上已经开始装点准备迎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金色晚霞笼罩着的广场,抬头看,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平视四周,鲜花如海,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此情此景,顿时王莘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激情,他灵感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歌词,脱口而出。

青年时代的王莘

  王莘非常兴奋,边走边哼唱,思绪如飞。在从北京回程的火车上,跟着火车行驶的节奏谱起曲来,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而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这首《歌唱祖国》的第一段歌词和曲谱在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

  不知不觉,列车到达天津已经凌晨两点,王莘一口气跑回家,把妻子王惠芬叫起来,在钢琴前弹唱他创作的新歌。王惠芬听完后,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于是,王莘连夜写完第二、三段的歌词,并进行了反复修改,很快就完成了整首歌曲。

王莘手稿

  《歌唱祖国》最初由14岁的钢琴手靳凯华和19岁的男高音王巍弹唱,在耀华中学首演后,又传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渐渐的,这首歌从天津传到了北京。

195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为王莘签名

  1951年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慎询问他《歌唱祖国》的作者是谁,王莘笑了,说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自己。

  9月,《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相继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中央乐团大合唱《歌唱祖国》,这首歌开始广为流传。

1965年周总理和群众共同高唱《歌唱祖国》,指挥者为王莘

  10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见到王莘谈到《歌唱祖国》时说:“这首歌好”,并特地送给王莘一本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并为其签字留念。这本书,王莘一直珍藏着。2007年10月,王莘因病逝世。

  2008年8月8号晚8时,《歌唱祖国》唱响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空,歌声传向了全世界,让全世界见证中国的繁荣昌盛,让全世界倾听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美丽祖国而不懈奋斗的心声!

  2017年6月30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香港会展中心观看《心连心·创未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最后,习近平走上舞台,同主要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并同全场一起高唱《歌唱祖国》,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加美好。

  2017年6月30日晚,习近平主席在香港会展中心同全场一起高唱《歌唱祖国》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每一首红色经典歌曲背后,都是创作者们呕心沥血的付出,理应受到尊重,绝不允许任何人去恶搞。近期正式实施的《英烈保护法》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弘扬英雄烈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发挥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涉及保护红色经典传承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纠纷案件,依法保护红色经典传承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恶搞凝结着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的红色经典歌曲的跳梁小丑,终将受到法律制裁。

  (整理:档案君)

  本文档案资料参考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

责任编辑: 彭敏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