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网闻
吴刚:马克思的精神启示
2018-06-08 10:5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至:

  小时候,家里书柜上就藏有厚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这是我对马克思的朦胧认识。我知道马克思伟大,至于怎样伟大,那时并不清楚。长大了,每当看到这四卷本选集,我常常在想他何以那样伟大?听老师讲、从书本中看,得知他建立了不朽的业绩,被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既然如此,何不好好研究一下他如何治学的呢?2003年读研期间,学校开设了马列经典选读课。我从中文系资料室借来《马克思传略》、《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读后对马克思的人生道路、治学方法、家庭生活,有了深入的感知。

  一、马克思的道路

  马克思为何选择建立共产主义学说?我想,这与他的精神内涵有关。在中学时,他就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这是宏大的志向,不是为单个集体、单个国家,而是为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能比得上“为推动人类进步而努力工作”的宏愿呢?当马克思立下这个宏愿后,他就开始锁定了目标,顽强地奋斗着。为什么他以后的道路遭遇贫困、污蔑、流放、病痛,都没有让他退缩和低头?我相信,强大的正义愿望一定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对全人类幸福的不懈追求,是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坚持革命道路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能有这样的宏愿,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历史与未来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并与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马克思之所以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固然是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特里尔城崇尚自由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欧洲大革命时代的需要。伟人的与众不同,总能直觉洞察时代的走向,并与个人行动结合起来。孙中山本来可以当个好医生,并且已经是个好医生,但他走上了弃医救国的道路;鲁迅弃医从文,也是为从精神上解救中国国民;毛泽东独特的革命道路,不因循留学之径,不迷信本本、教条,从研究本国问题开始,引领中国走上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些都证明伟人能抓准时代的脉搏,个人的志愿坚决服从这一走向。马克思爱好诗歌,出了三本诗集,可以成为诗人;他最初学法律,课程优秀,完全可以子承父业成为律师。但他最终还是走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从事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伟大革命实践。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大量阅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著作,这些德国的哲学大师无疑给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思想,曾经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但是,当马克思走向社会,成为《莱茵报》的主编,当面对《林木盗窃法》等涉及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时,为了寻找科学真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他的研究逐渐从法律转向政治经济学。可见,马克思治学志向的转变,不是在书斋里发生的,而是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乃至,他后来的治学,不仅一刻也没有离开时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武器,为世界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由此,我们反对死读书,读书为什么?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我们缺乏预见的能力,盲目学习,缺少学习动力且不说,最终不易有大成就。马克思以一生的治学经历与革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结合社会前进方向与个人的志趣成才的生动案例,是我们值得学习效仿的光辉典范和优秀楷模。

责任编辑: 彭敏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