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国内新闻
“返童族”:那些童心未泯的年轻人
2018-06-03 08:06: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至:

 在年轻人里,童心未泯者不在少数,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幼稚的,就像很多成年的“80后”和“90后”依然能从一些面向低龄受众的动漫里找到快乐,保持童心和童真反而是一种“成功”。

 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不想长大”,而是面对所谓的“成熟”时保持的一种反观自我的纯粹。或许,可以称之为“返童族”。“返童”本身并无褒贬之义,“返童现象”在心理学上也早有科学论证,只不过这个“返童现象”特指老年人的孩童心态,何况古人也爱讲“老顽童”“老小孩”之类的事情,此现象并不难接受。耐人寻味的是,心态未老的年轻人,为何也有“返童”的表征呢?

 其实,“返童族”里也有“真返童”和“假返童”的区别。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真的天真到以为自己是小孩,还能任性撒娇,还能被别人当成宝宝宠爱。但也的确有些人在精神上没“断奶”,虽然生理年龄快要步入中年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0多年前,这就是“真返童”。这有点类似于不久前很火的“巨婴”概念,但与无意识地停留在幼稚、偏狭和自私状态里的“巨婴”不同,“返童族”更趋于一种刻意为之的结果,他们未必对此是不清醒的,可能看得很透彻,什么都明白,但就是愿意成为一个“套中人”,不愿意走出呵护自己的“温室”,即使遭到外界的批评指责,依然不为所动。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能够自洽的思维方式,按照他们的立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有“合理逻辑”的。从一些日常可见的现象来看,“返童族”的一个逻辑起点是:从对外部环境的应激反应里确定立场和言行。

 比如,有些年轻人把“啃老”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并非因为他们真的不明事理,更不是不孝顺,而是在具体问题上,受外部观念影响,“其他人也有啃老的”“年轻人靠拼爹找工作”之类的观念,会影响他们的判断。成熟的人都明白,这些也只是社会价值观万象里的一部分,有独立思考力的年轻人,理应对此作出合理的辨别。但是,这些真正的“返童族”的观念是模糊的,很容易受外界诱导,并且“为我所用”,为自己错误的观念提供所谓的“合理性”。

 这就不只是常见观点所批评的“幼稚自私”问题了,其本质上是缺乏独立判断力和思考力所导致的结果。这些“返童族”的根本问题就出在这里,而要有所改变,也只能从通过沉潜思考、拥有主见开始。可惜的是,外界尤其是教育者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此外,多数喜欢卖萌撒娇的“返童族”只是“假返童族”,他们并非因自私偏狭而“返童”,而是喜欢在调侃和娇嗔里消解生活里的压抑感和倦怠感,或许这是一种高明的技巧,毕竟,年轻人比前辈们更喜欢“自黑”,也更善于自嘲,这未尝不是一种更自信和开明的心态。

“假返童族”们借助童年话语来呈现当下的心态,这或许可以被看成一种“刷存在感”的方式。因为,在不少年轻人看来,保持童心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说过:“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初心、保持真心。有句话叫“越长大越孤独”,是因为人步入成年后会愈发体会到现实的艰辛,感知到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如果在这个过程里仍童心不改,反而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言之,这些“假返童族”并不是真的在精神上没“断奶”,只是把童年当成反照当下的一面镜子,为现实庸常生活提供另一个维度的参考。或许,有些年长者会认为他们不够成熟,但愿意回顾童年以及从童年中能够获得快慰,需要基于“童年是美好”的前提。

 相比前人,“90后”们童年的成长环境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充裕了不少,不少人对“贫穷”“饥饿”之类的问题并无直接感受,甚至童年是他们在成年后遭遇苦痛后可以重返的一个精神家园。童年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被重新想象的,因为它是纯真美好的,所以才值得被反复提及。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又是复杂的,不管是就业和购房的压力,还是个人成长选择和社会赋予空间之间的难题,都在困扰着他们。

 因此,我们看到“返童族”的种种表现,要理解其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拂去附在人生本相之上的泡沫和沙尘,才能直面现实难题,并找到不诉诸“重返童年”也能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杨茜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