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国内新闻
云南拉祜山寨的“科技奇遇”
2018-05-27 19:5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至:

5月的中缅边境,雨水和阳光一样充沛。全国唯一拉祜族自治县——云南普洱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思茅松林里,一垄垄有机三七正在松针层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为防止过多雨水影响三七生长,拉祜族村民们正在中国工程院专家的带领下,搭建“人”字型雨棚。

“这是仿野生的林下三七,控水、施肥和防虫,全用绿色有机的方式实现。每公斤预计至少可以卖到1000—2000元(人民币,下同)。除了三七,我们这里还有上过‘全国两会’的明星马铃薯!”拉祜族姑娘李娜努自豪地介绍。她问,“你能想到三年前,我们都还只会撒把苞谷种子靠天吃饭吗?”

连李娜努都觉得恍惚的变化,出现在2016年后。2015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随后,该院在蒿枝坝设立“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以朱有勇为代表的众多院士专家,将前沿的科技带到这里,让这个地处澜沧江畔的拉祜山寨,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变化。

“拉祜族是‘直过民族’,祖辈打猎、刀耕火种。因为地处亚热带,随便撒把种子就能长出东西,反而没太多追求,大多数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云山村党总支书记李明回忆称,院士团队还未进村前,村民们空守着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

“最多的一次,来了18位院士,整个寨子都沸腾了。”拉祜族村民刘石保说,以前他很少尝试新事物,种苞谷撒下种子就不管了,见到生人也很胆怯。院士团队来了后,手把手地教大家学习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技术。他和全村一起收获了其他地区很少能种出来的冬季马铃薯。

“其实2016年,因为心里没底,我只租了9分地给别人试种。到了丰收时,一算账,吓了一跳:不到一亩的土地,居然产了近3吨马铃薯,收了约9000元。”刘石保说,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久久不能平静。今年,他准备将8亩地全部用来种冬季马铃薯。

因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蒿枝坝村以及周边的拉祜族村民们纷纷开始转变思想。拉祜族姑娘李娜努已经参加3期“院士指导班”,除了种植冬季马铃薯,她还和丈夫一起试种2亩林下三七。

“只有依靠知识和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李娜努说。

在被村民称之为“农民院士”的朱有勇看来,以蒿枝坝为代表的澜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本不该穷”。科技的力量,正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如今,漫步蒿枝坝村,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干净整洁的村道和颇具民族风情的民居相互掩映,一派田园风光。村里首家农家乐“段春梅农家乐”也于3个月前刚刚开业,当地明星马铃薯开发的各式菜品,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招牌菜。(完)

作者 叶娟 胡远航

责任编辑: 吴珺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