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网闻
【中国梦·践行者】南箫粤声 三代坚守
2018-02-24 11:01:10   来源:大洋网
分享至:

郭大强在工作室检查刚调完音的箫笛。

  大洋网讯 20世纪80年代至今,步入耄耋之年的郭汝灼和儿子郭大强已在惠福路竹篙巷“粤声”箫笛工作室中坚守了几十年,箫笛之声在此缭绕。早在20世纪40年代,郭大强的外祖父赖权就已开设箫笛制作工坊。现在郭大强也已是省级非遗——南粤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而郭氏箫笛以其选料、技艺、精准、音色、创新而闻名全国,并被誉为“南箫王”。

  广州箫笛制作离不开一个地名——濠畔街,早在清末,这里就成为箫笛制作的“黄埔军校”。清末民初,这里聚集了多家乐器作坊,主要生产秦琴、三弦、箫笛等民族乐器。

  郭氏箫笛的三代传承,始于郭大强的外祖父赖权。1947年,高振兴、广昌泰和赖氏三兄弟等10余人重新开办了箫笛制作工坊。其中赖氏三兄弟中的赖权就在其中。1956年5月,赖权联合其他从事箫笛制作的师傅共同组成岭南箫笛合作社,后更名为“广州岭南箫笛乐器厂”,该厂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还作为民族乐器制作业的代表,远销多国。

  20世纪60年代,郭汝灼进入岭南箫笛乐器厂,并担任该厂“广东乐器研究室”的主要技术骨干,“粤声”箫笛传承进入第二代。

  “小时候家附近有两家工坊,一家制笛,一家打铁,母亲问我想到哪一家学艺,我就选择了相对轻松的制笛。”郭汝灼回忆道。当时广州制作箫笛的人并不多,且几乎都在濠畔街,行内交流更是寻常,郭汝灼便与主要制箫的赖权熟络起来,后来更是进入岭南箫笛乐器厂工作并成为赖权的女婿。

  凭借精湛技艺以及创新精神,时龄仅25岁的郭汝灼在1963年率先研制出“木质箫笛系列”和“半音键改良中国笛”,并组建了岭南管乐厂笛子乐队。1966年,郭汝灼有感于笛子品种仅限于中高音,还与音乐家陈芳德等专家合作制作了长1.8米的重量级低音横笛,创下了业界新纪录。

  上世纪80年代末,许多箫笛制作工人纷纷转行,老一辈箫笛制作师也渐渐离休,只有郭汝灼一人坚守箫笛制作技艺。郭汝灼将箫笛制作技艺传授给其子郭大强、郭大民及女儿珊珊,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到郭氏兄妹手中。

  “现在我弟弟主要负责箫笛制作的工作,我则负责最关键的调音部分,妹妹则负责后勤保障。”“粤声”箫笛掌门人、省级非遗——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大强说。

  郭大强8岁就开始学习吹箫,15岁开始制作箫笛。在前两代人的基础上,郭大强对箫笛制作技艺不断钻研,融入现代音响理念,为箫笛制作引入科学鉴别标准和制作方式,其所制箫笛以选料、技艺、精准、音色逐渐闻名全国,为其赢得了“南箫王”的美誉。

  希望未来箫笛制作“一脉多承”

  记者了解到,制作箫笛过程并不简单,包括选竹、拉直、打磨上漆、校音等二十多个步骤,在郭大强30多年的从业经验中,他总结出诸多经验,如做箫笛的竹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要挑选3~4年、竹壁厚薄在3.5厘米至4厘米之间的竹子,竹子太厚会导致音色发闷,太薄则音色飘浮等,但让他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校音。即使是从弟弟手里出来的郭氏箫笛,到了他这里还要通过耳朵重新校一次。

  南箫与北箫的区别在哪里呢?郭大强认为关键在音色:“北箫给人的感觉比较雅,很传统;南箫比较有张力、穿透力,音量也比较大。南箫和北箫在做法上差不多,只不过南箫管径大、吹口大就影响了它的音量。”

  与众多非遗一样,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也需要传承,不过郭大强兄弟的下一代对箫笛制作并不感兴趣。“相比一脉相承,其实我更希望未来箫笛制作能‘一脉多承’。”自2016年以来,郭大强应邀开始箫笛教学,如今成立了“郭家班”,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还有学生主动帮他推广箫笛文化,这令他非常振奋。

  不过,虽然学生众多,但郭大强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收徒弟。“师承具有严谨性,所以我对以后的徒弟会仔细考察。一方面,他不能太重功利,不能为了挣钱来学,而是热爱;另一方面,他的心要正,还要学会付出,要为传播南粤文化、箫笛文化来到我身边。”他说。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责任编辑: 彭敏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